時間:2017-04-26 10:06
來源:中國水網
第十一節 提升生態保護與建設保障能力
一、強化生態建設的氣象保障。通過生態氣象業務服務平臺和生態服務型人工影響天氣能力的建設,構建起比較完善的、服務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氣象保障體系。強化生態建設對氣候變化以及干旱、洪澇、雨雪冰凍等災害天氣的及時響應,試驗重污染天氣氣象干預措施技術方法和手段,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發揮氣象預警在生態保護與建設中決策咨詢的作用,提高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成效與水平。
專欄10 加強氣象保障能力建設 | |
工程名稱 | 建設內容及規模 |
1 生態氣象業務服務平臺 | 建立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評估預警指標體系,建立區域氣候、生態宏觀動態監測系統,提高生態氣象災害監測的快速應急能力;建立生態氣象綜合業務平臺及信息發布和共享系統,建立生態氣象評價指標體系和致災氣象因子數據庫,完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分析系統,開展生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生態保護與建設氣候可行性論證服務,完善生態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渠道。 |
2生態服務型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
| 建立生態功能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示范基地,開展森林生態保護人工增雨、防雹作業、氣象干預措施技術方法和手段試驗研究,提高抗旱減災能力;補充地面作業裝備和標準化作業點,增加作業覆蓋面積;加強作業指揮系統建設,健全生態服務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 |
3生態氣象監測體系建設 | 重點推進森林、草原、荒漠、濕地、農田、城市等生態氣象觀測站建設,新增生態小氣候觀測站、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生態氣象災害移動調查系統以及衛星遙感生態氣象監測站。加強站網稀疏區、災害多發區、天氣關鍵區、氣候敏感區、氣象服務重點區等觀測站網建設。初步建成裝備國內一流、自動化程度高、業務運行穩定可靠的生態氣象立體監測及數據傳輸網絡,實現氣象數據信息共享。 |
二、加強監測能力建設。建立天地一體化的生態遙感監測系統,加強無人機遙感監測和地面生態監測。科學布局建設生態監測站(點),完善生態監測技術規范,構建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信息共享平臺,逐步建成風險評估和預警相結合的監測評價體系。建立森林面積、森林蓄積年度“雙增”監測體系,加強草原、荒漠、濕地與河湖、農田、城市等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的監測體系和數據庫建設,強化定期監測、成果階段驗收和綜合評估,推進監測工作科學化、系統化、網絡化,提升生態保護與建設調查監測的統籌性、整體性和聯動性。選擇部分條件較好的河流開展岸線連續監測試點,科學評估水電開發對森林生態和水生態的影響。開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區及重點流域生態調查評估,系統掌握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變化狀況,為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重大決策制定、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提供可靠依據。
專欄11 監測能力建設重點工程 | |
工程名稱 | 建設內容及規模 |
1建設天地一體化的生態遙感監測系統 | 聯合相關部門建立天地一體化的生態遙感監測系統。加強無人機遙感監測,建立生態功能地面監測點,與衛星遙感監測相結合,對重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開展統一監測、統一信息公布。為全省系列生態環境基礎調查、自然保護區監測、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管理、外來入侵物種監測等提供必要的遙感信息資源。 |
2水土保持監測能力建設 | 健全市級監測機構及相應監測點,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省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體系。在生產建設項目較為集中的攀西地區、岷江大渡河水電集中開發區以及川西藏區生態脆弱區,加強國家級及省級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水土保持監測。 |
3 森林資源監測監管體系建設 | 建立省、市、縣三級森林資源年度監測網絡體系。依托林地一張圖及相關專題,完善全省林業監管省級平臺,實現資源消漲、保護利用、生態補償等信息的在線管理。融合現代高新技術手段,保障森林資源數據年度更新、年度出數,建成森林雙增目標考核、林業碳匯監測等監測體系和生態損害評估體系。 |
4農業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 建設包括耕地質量、重金屬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化學肥料、農作物重大病蟲害、草原災害的監測預警體系,開展監測評估、風險防范與預警能力建設,搭建基于互聯網、通訊聲訊和手機短信推送的監測信息傳輸網絡與大數據平臺,形成監測數據資源共享、開發應用和信息發布機制。 |
5地下水監測網絡建設 | 積極開展地下水動態監測,在成都平原、峨眉平原、彭眉平原、安寧河谷、若爾蓋濕地及紅層丘陵區布設地下水動態監測點。 |
6 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服務功能監測網絡體系 | 按主要生態系統分布特征,分流域、分階段構建生態環境重點保護與監管區域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觀測網絡體系。到2020年基本實現省生態保護紅線區、重要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等區域生態功能監測全覆蓋。 |
三、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本著“及時、準確、有效”原則,加強以生態安全、物種安全及重特大生態災害為重點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生態災害預警應急聯動機制,增強防災減災能力。加強森林草原火災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建設和森林防火通道建設,全面增強火災綜合防控能力。加強森林草原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防治減災和公共服務保障四大體系建設,完善省、市、縣三級有害生物監測防治現代化技術體系、檢疫信息網絡系統和信息數據庫。加強大熊貓及其他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與疫病防疫體系建設,嚴防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和人畜共同感染疫病。在易災地區建立健全自然災害引發的次生生態環境污染事件預警預測體系,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專欄12 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 |
工程名稱 | 建設內容及規模 |
1森林草原防火體系建設 | 加強森林草原火災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建設和森林防火通道建設,全面增強火災綜合防控能力,森林、草原火災損失率均控制在1‰ 以下。 |
2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體系建設 | 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防治減災和公共服務保障四大體系建設,完善省、市、縣三級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防治現代化技術體系、檢疫信息網絡系統和信息數據庫。開展草原滅鼠治蟲4300萬畝次,鼠荒地治理15萬畝。 |
3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體系建設 | 加強大熊貓及其他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與疫病防疫體系建設,嚴防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和人畜共同感染疫病。 |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基層生態保護管理服務體系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提高執法、服務和管理能力;將林區主要道路納入相關規劃,推進林區“斷頭路”建設和重點區域道路硬化工程,滿足森林資源管護和森林火災撲救需求,提高與城鎮化發展的融合度,推動生態成果人民共享。完善林區給排水、供電、通信等配套設施和醫療、衛生、教育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增進林區職工民生福祉,促進安居樂業。
五、加強綠色發展空間信息基礎建設。圍繞全省“十三五”生態建設重點工作,構建覆蓋全省的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信息數據庫,為全省生態保護和建設提供標準化、精細化的綠色發展空間信息基礎。搭建共享服務平臺,開展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綜合應用,實現全省生態建設空間信息資源的集成與共享服務,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信息化水平。
專欄13 綠色發展空間信息基礎建設重點工程 | |
工程名稱 | 建設內容及規模 |
1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信息數據庫建設 | 整合測繪地理信息數據、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資源數據以及人口、經濟、旅游等人文地理資源數據,圍繞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濕地等“十三五”生態保護的重點領域,構建一套覆蓋全省范圍的規范統一、多尺度、標準化、精細化的自然資源與地理空間基礎信息數據庫。 |
2 搭建綠色發展空間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平臺 | 搭建共享服務平臺,實現全省生態建設大數據有效管理和資源共享,為生態建設提供地理空間底圖、專題地圖、空間分析等服務;聯合相關部門(單位)開展全省綠色發展空間格局監測、主體功能區規劃監測、“多規合一”試點、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生態環境狀況監測等一系列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綜合應用。 |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