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業初步得到發展。
隨著廣西貴港北控水務環保有限公司、貴港市智鴻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廣西桂貴環保咨詢有限公司等公司不斷發展壯大;華奧新能源汽車、廣西益達新能源電動車等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電動車項目相繼落地投產;粵桂(貴港)熱電循環經濟產業園加快建設;廣西貴港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廣西農墾糖業集團西江制糖有限公司等公司在工業節能改造方面不斷改造提升,我市在環保產業(含環保服務業)、節能產品、工業節能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等產業基礎上,初步建立了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體系。
(二)產業領域不斷拓深。
貴港市節能環保產業涉及行業主要有新能源汽車及電動車、造紙業、節能建筑材料制造、環保建筑材料制造、節能環保裝備制造、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其中華奧汽車制造項目首批新能源客車已于2016年底成功下線,中國-東盟電動車生產基地已初具規模,已簽約入駐50余家電動車企業;造紙業2015年產值約13.85億元,主要包括了廣西貴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蔗渣制漂白漿項目等紙品制造;節能建筑材料、環保建筑材料和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等制造業2015年產值約34.96億元,主要包括了華潤水泥、廣西貴港市西江節能鍋爐有限公司等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2015年產值約2.75億元,主要有廣西貴港北控水務環保有限公司貴港市生活垃圾焚燒電廠一期項目等;科學研究(如貴港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等)、技術服務業年產值約為0.21億元(如廣西桂貴環保咨詢有限公司等)。初步統計,我市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領域的年產值約53.19億元,約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6.3%。
(三)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得到鞏固和發展。
目前,全市共有工業園區6個,即貴港市產業園區、貴港國家生態工業(制糖)示范園區、桂平市產業園區、平南縣工業園區、覃塘區產業園區、港南區工業園區,園區沿郁江岸線呈東西向分布。其中貴港國家生態工業(制糖)示范園區是全國第一個批準設立的循環經濟試點園區;貴港市產業園區的粵桂(貴港)熱電循環經濟產業園正加快建設,主要以打造煤—電—熱力—制糖—制漿—造紙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覃塘區產業園區擁有一批特色鮮明的水泥、建材、化工、新能源等產業企業,在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方面具有良好的循環化改造基礎,如理昂生物質發電公司利用樹皮等農林廢棄物發電,同時為周邊的木材加工企業集中供氣,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四)節能減排成效顯著,部分領域特色鮮明。
重點在制糖、建材、鋼鐵和化工等耗能企業中進行政策和資金支持,大力組織實施燃煤工業鍋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和能量系統優化等節能工程。
2015年期間全市共獲得自治區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198萬元,自治區下達貴港市生態廣西引導資金115萬元,市直補助和獎勵重點污染減排項目資金230.43萬元。通過一系列措施,2015年,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綜合能源消費量486.12萬噸標準煤(當量值,下同),同比下降4.33%,全市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0.7%(全年目標任務下降7%);全面完成了國家下達的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減排約束性目標任務。
(五)城鎮環保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十二五”期間我市共獲得中央農村環保專項資金5937萬元,已100%完成支持的項目建設。“十二五”期間我市城鎮污水、廢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已基本完善,實施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減排項目403項,實際實施了409項,已完成405項,完成率為99.02%;削減化學需氧量7157.58噸;氨氮827.03噸,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六)經濟發展模式正在逐步向循環經濟模式轉變
以廣西貴港北控水務環保有限公司建設的貴港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為代表的廢棄物再利用企業、以廣西貴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循環化利用企業、以華潤水泥為代表的新型節能環保建材產業、以華奧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以臺泥(貴港)水泥有限公司為代表工業節能企業正在蓬勃發展。總之,貴港市的經濟發展模式正由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的線性經濟模式逐步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轉變。
貴港市節能環保產業雖然有了一定發展,但總體上看,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與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產業結構以傳統資源加工型為主。
貴港市工業在全區相對落后,以資源加工型工業為主,要扭轉工業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還需更多的投入。
(二)節能環保產業缺乏大企業引領
貴港市節能環保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節能環保產業規模偏小,加上產業結構不合理,集中度低,門類相對單一,產業的整體水平不高、競爭力弱,缺乏具有較大發展潛力且對經濟增長貢獻大的節能裝備生產制造、環保產品制造等大企業,企業數量較少;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緩慢,專業化水平不高,政府引領和扶持力度不大。
(三)節能環保企業創新能力不強
貴港市節能環保企業多以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產品制造、工業節能企業改造、環境服務咨詢、環境監測技術服務為主,資源綜合利用型企業關鍵設備主要靠引進,自主制造、創新、研發能力不強。同時,貴港市從事節能環保的專業性科研機構和科研隊伍較少,從業人員結構難以適應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需求。
區內南寧等城市和先進省區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起步早、技術力量強、規模大、市場占有率高,在技術、運營經驗等方面占有先機,對我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形成極大的挑戰。
(五)政策措施不完善,配套機制不健全。
一方面貴港市在節能環保產業領域沒有完善的環保法規、標準體系及專門配套的地方性政策措施,政府激勵政策少且優惠不明顯。在信貸、稅收、技術創新、市場培育等方面沒有一套有效的鼓勵扶持政策,部分符合節能環保理念要求的項目及設備無法享受財稅優惠政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政策尚未到位。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資金缺乏,投融資渠道不順暢,信貸成本過高,缺乏鼓勵外資和民間資本向節能環保產業投資的可操作性政策措施,融資困難。另一方面,沒有行之有效的產業市場監督管理、產品和工程質量等管理制度,節能環保服務業市場化、社會化、專業化程度較低,再生資源和垃圾分類回收體系不健全。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