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3-17 09:18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安志霞 郭慧
PPP2.0時代C類水環境項目大量出現沖擊產業格局
2015年以來,水環境大市場變局波瀾壯闊,十二年特許經營積累的E20環境產業地圖A方陣競爭格局正在被全面打破,建筑類央企與園林公司突破連連,傳統水務投運企業積極守壘,資本市場也由此帶來一波波PPP行情。
E20研究院認為,之所以本輪PPP對特許經營市場原有的競爭格局沖擊如此之大,原因恰恰在于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在其提出的環保PPP分類工具中所歸類的C類水環境PFI類項目的大量涌現。
(環保PPP分類,詳情點擊→薛濤:環保PPP年度盤點,分類后的頂層思考與產業變局)
由此,在PPP所帶來的央企、上市公司和園林公司業績爆發的同時,業內對C類水環境項目大量迅速推進的爭議也與日俱增,對此,E20研究院薛濤將其總結為八大疑問:
1、到底這類項目能不能實現運營績效提升的PPP核心還是BT的變異?
2、傳統投資運營商如何保持ppp1.0時代的領先地位?
3、可用性付費是否該捆綁運營績效來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績效約束力?
4、如何在這類PFI項目中保證社會資本的投資安全?
5、在2017和2020的水十條考核大限中社會資本如何能不負期望過關?
6、中小技術企業如何面對上游買方主體的變化?
7、地方傳統水司市場化改革的路又在何方?
8、金融機構如何適應地方政府融資模式的變革?
究其原因,就是這類水環境項目缺乏以量計費的基礎,缺乏運營性資產,缺乏明確的項目邊界績效約定,缺乏相對安全的投資保障,項目融資規模巨大工程占比極高等特點,導致采用PFI類通用的工程“可用性付費”模式顛覆了傳統BOT的商業模式,而恰恰是這種結算模式帶來社會資本有可能通過基金模式加杠桿和工程利潤提前套現來將整個項目期的績效責任和收款壓力推卸到金融機構來托底的風險,運營(和其績效)有可能變得無足輕重,表現癥狀之一就是某些參與項目的社會資本竟然不再追求項目控股和并表,這種訴求大大區別于傳統特許經營投運企業堅持控股并表的傳統重資產擴張模式。(詳情點擊→薛濤談對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與PPP相結合的雙重探索中的七點印象)
E20數據中心將推出環保PPP大數據觀察
為揭開這一輪PPP影響下的行業競爭態勢,E20數據中心重新構建了數據分析系統。好在伴隨著PPP革命所帶來的信息公開,外部信息獲得環境好于以前。然而面對13.5萬億、1萬多項的財政部入庫項目依然紛亂復雜,近兩個月來,E20數據中心對其多年積累的環保數據庫進行擴充,納入財政部PPP入庫項目、財政部三批PPP環保示范項目、中國政府采購網環保PPP項目、上市公司環保PPP項目等外部公開數據,與E20四十二家水業評選投運企業PPP項目進行核準和校正,通過上述分類之后的商業模式歸納和競爭邏輯挖掘,嘗試揭秘環保PPP項目市場競爭態勢。
E20將在本次論壇發布水領域PPP大數據觀察年度報告,并將隨后擴展到固廢領域;未來,該報告將以簡略季報形式對外推送,而載有更豐富信息的環保PPP大數據觀察半年報將對外發行并免費提供給E20會員。
1)環保PPP項目機會實際分布
根據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最新信息顯示,財政部入庫PPP項目數量總額過萬、投資額約13.5萬億元,在項目數量、投資額兩項指標下,市政工程、交通運輸、城鎮綜合開發行業均遙遙領先。
然而,結合對E20旗下會員企業的觀察,當前財政部項目庫PPP分類并不能直接對應環保企業業務范圍。因此E20數據中心重新梳理了萬余在庫項目,將符合環保企業參與的項目一一挑選出來。我們看到之前的統計數據大大低估了環保企業參與的份額,根據計算,泛環保類項目(含供水、水利和管廊等)總規模和項目數僅僅排在交通類項目之后,投資額高達2.99萬億,而不僅僅是按照財政部分類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所顯示的6534億元。
環保項目分別散落于市政工程、水利建設、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13類行業;而市政工程、水利建設、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行業占比最大。如下圖所示,市政工程類中,屬于環保企業可以參與的項目達到2478個之多,潛在PPP項目金額達1.47萬億。水利類項目也有491個之多,規模超過3千7百億,當然這部分項目屬于泛環保概念,但是某些類型的項目目前的環保類社會資本也經常涉足。
2)環保PPP落地率竟然落后于行業平均值
E20數據中心經過數據比對發現,于入庫環保類PPP項目落地率遠低于財政部PPP入庫項目總的落地率,不及后者1/2。盡管環保所涉及的水、固、管、混合類項目發展狀況不一,然而合理的商業模式、回報機制、投資安全性、系統集成復雜、績效考核和責任劃分難明確等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融資難度等等均是制約其落地率的障礙。
3)涉水類項目數量、投資額比重均過半
鑒于此并基于對環保企業業務模式的深入了解,E20數據中心對一萬多個項目進行重新定義,歸類和分選,將其歸納:“水”業務(包括源水、供排水(可含配套管網)、水環境、海綿城市和農村污水等),“固”業務(包括固廢處理、環衛、餐廚、危廢及土壤修復業務),“管”業務(地下管廊、伴隨市政道路的管網建設等)和混合業務(綜合類項目中環保作為附屬配套的次要級)。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