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1-11 16:41
來源:桑德新環衛
作者:環境研究院李天增
每一種固體廢物處置和資源化都應認真核算循環經濟全流程投入成本,尤其不能忽略其中的環保治理成本,這樣才能合理界定垃圾或資源的歸類或屬性。再生資源可以市場化運行,垃圾必須配套補貼政策,只有這樣環保行業才能健康發展!
概念復習
垃圾——也叫廢物、固體廢物等,通常是指廢棄無用或骯臟破爛之物。
資源——自然資源的總和,可以是工業的原材料,諸如河水、礦藏等。
再生資源——用過一次過后經過加工等處理還可以再利用的資源。
產品——產品是指能夠供給市場,被人們使用和消費的任何東西。
固體廢物包括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建筑垃圾、市政污泥、糞便、秸稈、報廢汽車、廢舊家電、廢紙、廢塑料、廢輪胎、廢電池等等,我們該怎樣確定哪些屬于垃圾?哪些屬于再生資源?垃圾與資源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
垃圾與資源的定位
物質在人類社會的流動可以分為兩種模式:
單一流向經濟流程:“資源→產品→廢物”
循環經濟反饋式流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
上述流程中看不到垃圾的定位,到底該怎樣確定垃圾的定位呢?這是環保領域的價值判斷乃至政策制定的重要影響因素。
人們使用過并丟棄的固體廢物都稱之為垃圾,這是人之常識;而從循環經濟角度來分析,固體廢物經過循環最終重新變成產品的過程中,廢物已成為一種原始資源,因此這些廢物又可以定義為再生資源,垃圾與再生資源占據了循環經濟流程上的同一個位置:
循環反饋式擴展流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垃圾)→再生產品”
重新認識垃圾與資源
循環經濟離不開經濟因素的支撐,再生資源(或垃圾)轉變為產品的過程也是一個再加工成本凈投入的過程,這種投入有時高于產品價值,有時低于產品價值,由此引出一個垃圾與資源的新定義:
垃 圾——加工成本投入>產品價值(特征:負價值,社會負擔,鄰避,需財政補貼)
再生資源——加工成本投入<產品價值(特征:正價值,回收公司愿意收購,無需補貼)
按照以上新定義,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生活垃圾可以直接定義為垃圾,處置費補貼加上發電補貼進入垃圾焚燒發電廠才能保障電力產品的輸出:成本投入>產品價值。
絕大多數危廢不可能轉化為有用的產品,只能投入進行最終處置,毫無疑問屬于垃圾。
純凈水塑料瓶、包裝紙殼、廢鋼鐵、廢輪胎等廢物是回收公司愿意市場化收購的對象,可以定義為再生資源:成本投入<產品價值。
垃圾與資源在文字含義上是完全相反的兩種物質,但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相互轉化。
生活垃圾中的塑料袋(雜塑)就經歷了這樣一場資源變垃圾的轉化歷程!前些年垃圾雜塑屬于再生資源可以進行市場銷售,近期由于大宗物品價格下跌和環保監管的壓力,終端作坊式煉油、造粒企業紛紛關門,使得雜塑重新變成沒人要的垃圾。實際上這些作坊式的小企業大多沒有配套環保治理設施,污水、廢氣無序排放,逃避了環保治理成本的巨大投入,以犧牲環境的代價得到了一點點產品價值,資源變回垃圾的本來面目也是早晚的事。
在新定義下,絕大多數固體廢物都可能被定義垃圾,還有很多游離于零價值的邊緣,如果再考慮到可能被忽略的環保治理投入,更多再生資源范疇的固體廢物會被重新歸類為垃圾,大宗物品價格下跌和環保監管的雙重壓力加劇了這種趨勢。
重要觀點
每一種固體廢物處置和資源化都應認真核算循環經濟全流程投入成本,尤其不能忽略其中的環保治理成本,這樣才能合理界定垃圾或資源的歸類或屬性。再生資源可以市場化運行,垃圾必須配套補貼政策,只有這樣環保行業才能健康發展!
資源(垃圾)再加工投入(處置+環保治理)的資金來源應根據誰污染誰出錢的原則確定,有些可以市場化解決,有些則必須通過政府主持的公共投入或補貼來解決。
隨著社會環保意識及執法力度的加強,固體廢物再利用過程中被忽略的環保投入會日益凸現出來,越來越多的固體廢物需要補貼才能完成再利用過程。
“垃圾是一種放錯位置的資源”是一種非常片面的觀點,其主要問題就在于忽略了再加工成本的巨大投入!尤其是環保治理成本的巨大投入!
垃圾能否被稱之為資源,關鍵還要看投入!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