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1-22 10:39
來源:中國水網、環保部網站
(四)開展環保技術集成示范,促進區域流域環境質量改善
1.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調控應用示范
結合國家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針對區域人口高度集聚、經濟過度開發、環境承載力有限的實際以及面臨的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退化等環境問題,以水質目標管理為牽引,重點突破與集成一批針對城市水資源高效利用、污水超凈排放、海綿城市建設、黑臭水體治理、河道水環境質量提升、區域水生態修復、
飲用水安全保障等的重大關鍵技術,強化城市水環境承載力評估的技術集成,建立城市水環境承載力監測評價體系,加強城市水環境管理,在流域尺度綜合調控示范,大幅降低污染負荷,針對京津冀水環境特點提出系統的治理和管理技術體系,創新京津冀跨區域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一體化管理制度和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改善和提升流域水生態服務功能。
根據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的科技需求,創新并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管理制度,構建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的湖泊環境保護模式,提升流域水環境管理水平。以流域內城市為重點,創新工業污染、城市污染、城市水環境和飲用水綜合調控技術,進一步提升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技術水平。構建水源涵養、入湖河流與湖蕩濕地、湖濱帶、湖體生境改善的整裝成套的太湖水污染治理技術。完善大型淺水湖泊富營養化控制與治理技術體系,支撐太湖流域水質改善工程實施與飲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建設。
2.重點區域大氣復合污染聯防聯控技術集成與示范
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區域,針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大氣環境問題的地區差異性,綜合考慮細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臭氧等多種類型污染物,建立支撐空氣質量精細化管理的大氣污染源譜及細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清單,摸清區域大氣復合污染特征及演變趨勢,構建區域空氣質量監測和重污染預報預警體系,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協調機制,促進重點地區空氣質量得到較大改善。
3.京津冀多介質環境污染協同治理示范
針對推進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的區域多介質復合污染問題,面向2022 年北京冬奧會環境質量保障需求,系統研究區域尺度環境質量改善和風險控制原理與機制,研究通過環境質量約束倒逼區域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升級的政策調控體系。突破重化工行業污染源頭控制與低耗排放技術、工—農—城多產業廢物資源化與能源化利用技術、污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聯合修復技術等區域多介質環境污染協同治理技術瓶頸,開展綜合示范,提出區域環境問題整體技術解決方案。
4.長江經濟帶環境保護技術集成與示范
圍繞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改善與修復問題,開展長江經濟帶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建立基于生態保護紅線的沿江城鎮建設和產業布局的空間優化技術體系,促進長江岸線有序開發。開展天地一體化的多尺度環境監測,構建以重要環境功能區和重大建設工程為核心的環境監測、評估和預警技術體系。以長江源頭水源涵養,中游水質改善、水量調控和岸線修復,河口海岸生態保護和災害預防為重點,建立長江經濟帶流域水環境和水生態調控技術體系。
(五)開展創新平臺建設,提升環保科技創新能力
1.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能力建設
以服務國家環境保護決策和監督管理為宗旨,建設一批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的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開展環境保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培育優秀科研團隊,提升環境基礎科研能力。主要建設方向:
水污染防治領域:城市非點源污染模擬與控制、城市水環境可持續發展與保護、農村面源污染模擬與控制、水生態環境安全與恢復等方向。
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大氣污染過程與綜合防治、空氣污染預報預警、光化學過程與控制、大氣復合污染的生態風險等方向。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領域:污染場地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農用地土壤環境保護等方向。
生態保護和建設領域:生態資產核算與管理、區域生態系統監測評估與風險管理等方向。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與化學品管理領域:固體廢物資源化和污染控制、危險廢物全過程控制、化學品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與防控等方向。
環境監測技術領域:環境應急監測與風險預警等方向。
環境基準與健康領域:空氣、水質、土壤健康基準,環境污染暴露評價,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影響及風險評估等方向。
核與輻射安全領域:核電廠熱工水力及嚴重事故、核設施環境安全、核應急與技術、核與輻射健康防護等方向。
其他領域:城市噪聲、振動、光污染控制等方向。
2.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建設
結合國家未來一個時期內污染控制的工作重點,突破長期制約我國環保工作和環保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建設完善一批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開展污染控制技術開發、示范、工程化應用和推廣。主要建設方向:
水污染防治領域:膜生物反應器與污水資源化、特種膜、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廢水處理與資源化、村鎮生活污水處理與資源化等方向。
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燃煤工業鍋爐節能與污染控制、電力工業煙塵治理、工業爐窯煙氣脫硝、石油石化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控制等方向。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領域:城市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工業污染場地及地下水修復等方向。
生態保護和建設領域:創面生態修復等方向。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與化學品管理領域:垃圾焚燒處理與資源化、污泥處理處置與資源化、鄉鎮生活垃圾處理處置、工業副產石膏資源化利用、汞污染防治等方向。
環境監測技術領域:監測儀器、物聯網技術研究應用等方向。
行業綜合污染防治:鉛酸蓄電池生產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方向。
其他類:技術管理與評估等方向 。
3.國家環境保護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
立足于闡明重大環境問題的成因、機理和機制,以長期觀測、試驗研究為核心任務,建設一批環境保護科學觀測研究站,逐步形成適應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和綜合決策需要的科學觀測研究網絡。主要建設方向:
水環境領域:湖泊環境(太湖、滇池、巢湖等)、重點河流、河口環境(珠江口、長江口、渤海)、典型小流域環境、國家重大涉水工程(如水電開發、南水北調工程)等方向。
大氣環境領域:區域大氣環境,敏感生態系統酸沉降綜合影響,東北、華南、西南和西北邊境地區以及華北和華東沿海地區大氣環境質量,大氣污染物長距離跨界輸送等方向。
土壤與地下水領域:典型污染場地、典型污染農用地等方向。
生態保護和建設領域: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脆弱區、快速城鎮化地區、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區、生態保護紅線區等方向。
區域與全球環境問題領域:東部林帶、西北部草地、東部農用地、青藏高原等區域全球變化的生態環境影響方向。
4.科研數據共享平臺建設
針對環境科研數據缺乏共享和數據資源挖掘能力不足,難以適應環境管理需要問題,研究建立生態環境數據資源目錄體系,開展數據資源統一管理與共享平臺建設。建立數據匯交、共享、質控管理機制,推動部門、地方之間環境科研項目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
針對核與輻射安全,研究建立核設施設備可靠性數據、輻射監測數據體系和共享平臺。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