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8-08 11:33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易貫香
8月7日,“中關村綠智海綿城市生態家園產業聯盟”(以下簡稱:海綿聯盟)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會員大會,云集業內海綿城市、綠色建筑領域頂尖級的40多位專家、嘉賓及來自全國各地的100余家會員單位代表出席了大會,并成功召開了第一屆第一次理事會和監事會議。E20環境平臺當選為中關村綠智海綿城市生態家園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單位,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當選為聯盟副理事長。
中關村管委會產業處陳星副處長到場致辭,為聯盟的成立和發展提出了期望和要求。此次會議,還邀請了北京市民政局、市水務局、昌平區住房城鄉建設委等部門領導,為大會召開和聯盟的發展進行監督和指導。
中國城市化的高速發展,帶來了能耗加大、水生態失衡、資源浪費等諸多影響。從單體建筑來說,能耗是同等條件下發達國家的2-3倍;從一個城市來說,大面積的非滲透地表和擴張式發展極大程度地影響了城市區域的水文循環,增加了城市水資源失衡的風險;從一個流域來說,各種面源污染進入自然水體,形成了嚴重的水體污染,不僅降低了水源水質,還很可能在小范圍內使水質惡化到自然無法自凈的程度以至于生態失衡。這些“城市病”背后,是高耗能且缺少規劃的建筑,更是對城市水生態系統忽視的表現。
響應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即“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中關村綠智海綿城市生態家園產業聯盟”應運而生,不僅順應了國家建設海綿城市的戰略,也是落實國家生態家園、科技創新的具體要求。作為我國首個自主創新創業示范區,中關村在海綿城市領域以及相關領域積聚了一大批優勢企業和人才儲備,中關村管委會產業處副處長陳星先生說:“海綿聯盟要聚焦國家戰略發展區域、聚焦海綿城市產業的話語權、聚焦主要企業,積聚每家會員企業的優勢,以海綿城市建設技術為標準,做到更精、更專、更深,探索海綿城市發展新路徑。”
自從國發(2015)75號文發布之后,海綿城市的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整個產業也遇到了巨大的商機。可以說,海綿城市建設不僅與綠色建筑相結合,也與智慧城市、生態城市密不可分,第一屆海綿聯盟理事長、北京泰寧科創雨水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曉軍先生,回顧了聯盟籌備期間,與多個聯盟內單位在全國各地開展的深入項目合作,充分闡述了聯盟的宗旨和發展戰略。
海綿城市作為一個城市發展的概念,一方面是國土空間利用格局下的優化和分類開發,是對國土空間的科學利用和統籌協調;另一方面作為人的生活載體,需要以人的尺度來維護“人、資源和環境”三者的平衡。作為聯盟發起單位之一,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李其軍先生說道,“海綿城市是城市和城市化過程中重構良性、健康水循環的生態過程”,需要多個部門、多個學科、多家單位的參與和合作,聯盟要堅持共建、共享、共贏的原則,實現技術、信息、資金、經驗的共享和聯盟會員單位的共贏。
同期,海綿聯盟還舉辦了首屆高峰技術論壇,邀請了包括中國科學院劉昌明院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與工程院副院長謝映霞女士、財政部PPP研究院院長滿莉女士、山水比德園林集團董事長孫虎先生、北京海林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海清先生、中關村海綿城市工程研究院副院長陳建剛先生在內的六位專家,從宏觀發展、綜合規劃、商業模式、設計理念、智能運營等多個角度,為大家詳細分析和解讀了海綿城市生態家園產業的現狀和未來。
海綿城市建設的終極目是——生態家園,實現這個目標,不僅需要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更需要從頂層設計中的前端規劃,以及金融工具和商業模式的組合發展,“中關村綠智海綿城市生態家園產業聯盟”的起航,為這個10萬億海綿城市產業市場的繁榮,搭建了一個開放平臺,誠邀業內企業和專家加盟,為推動我國城市的產業轉業升級和生態家園建設共同努力。
相關閱讀:
專題報道:聚焦“逢雨必澇”背后—— 危機催生巨大需求,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的思考
編輯:葉馨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