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7-05 11:47
來源:高能環境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鎮化發展進程的加快,我國城鎮生活垃圾產生量增長迅速,“垃圾圍城”現象已經成為許多地區發展所面臨的困擾。為此,日前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聯合發布 《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方案》),旨在有效減少垃圾的清運量和最終處理量,減輕末端處理壓力,回收利用垃圾中的重要資源,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同時培養全社會資源環境意識,不斷提升中華民族整體文明素質。
強制公共機構、相關企業垃圾分類
提起垃圾分類相信城鎮居民并不陌生,對于“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等宣傳語也早已耳熟能詳。其實,早在2000年,首批8個試點城市就已經開始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嘗試,但是時至今日,垃圾分類的推廣仍難言盡如人意。
與之前不同,“強制”是本次《方案》中最吸引大眾眼球的重點。據了解,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以及列入住建部會同有關部門確定的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區)名單中的其他城市包括:河北省邯鄲市、江蘇省蘇州市、安徽省銅陵市、江西省宜春市、山東省泰安市、湖北省宜昌市、四川省廣元市、四川省德陽市、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陜西省咸陽市需在2020年底先行實施垃圾強制分類。
其中強制的對象主要包括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科研、文化出版、廣播電視等事業單位;協會、學會、聯合會等社會團體組織;車站、機場、公共體育場館、文藝演出場館等公共場所管理單位。以及賓館、飯店、商場、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商用寫字樓管理企業和快遞企業、食品加工企業等相關企業。
在此基礎上,《方案》還對未來我國垃圾分類提出了更為具體的目標,即到2020年底,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類,垃圾分類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制度體系基本建立,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和產業化體系基本形成,初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公眾基本接受的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典型模式。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到2030年,生活垃圾分類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可和積極參與,差異化的垃圾分類模式在全國所有城鎮得到推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水平明顯提高。
除了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外,居民個人生活所產生的廢物也是垃圾的重要來源。為此,《方案》中也明確指出,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制定地方性法規,對城市居民 (個人、家庭)實施垃圾分類提出明確要求。
完善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同時,為破解“垃圾圍城”困境,使用經濟政策對垃圾進行瘦身,實施分類減量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方案》中提出,將按照“污染者付費”原則,完善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探索按垃圾產生量、指定垃圾袋等計量化、差別化收費方式促進分類減量。
對此,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張益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按垃圾產生量收費主要是針對企業、公共機構,指定垃圾袋的模式主要是針對個人、家庭。日本、韓國等都是使用指定垃圾袋進行垃圾分類的模式,并將家庭信息與垃圾袋相對應。
據了解,韓國在生活垃圾管理方面采用“按量付費”的方法最早始于1994年,當年在韓國的31個縣和行政區進行試點,1995年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普及。韓國將城市生活垃圾分為4類不同的種類,并使用不同顏色的垃圾袋回收,不遵守制度者被處以最高100萬韓元的罰款。居民日常食物垃圾需使用付費的垃圾袋,特制垃圾袋按容量定價,在首爾,一個10升的垃圾袋售價為190韓元(1元人民幣)。
該條例的頒布很大程度地促進了市民的自覺性,消費者購買商品時開始考慮包裝處理問題,企業也開始考慮如包裝輕量化、減少一次性包裝的使用等。據了解,該方法應用后,韓國垃圾處理減少了33%—37%。1995年韓國人均日生產垃圾為2.3公斤,2006年則為0.95公斤,達到了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對此,周宏春表示,探索指定垃圾袋等計量化、差別化收費方式對垃圾進行分類減量確實是重要方向,但是在具體操作層面,仍需根據當地實際進行推廣,垃圾的分類處理、運輸等后續工作也需跟上。同時,政府還需進一步做好相關的宣傳工作,讓公眾清楚地了解到其中的細節,比如垃圾袋的具體用途、分類以及收費標準等。
探索“互聯網+回收”盈利模式
為有效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方案》還指出,要加快城市智慧環衛系統研發和建設,推廣“互聯網+”等回收模式,促進垃圾收運系統平臺與線下物流實體的結合。
“互聯網+回收”的經營模式無疑是促進傳統回收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互聯網線上服務平臺和線下回收服務體系兩線建設,將逐步改變傳統回收 “小、散、差”的狀況,還可減少行業中間環節,使信息更加透明化,同時還有助于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從需求側來看,還可以有效地連接資源再生利用企業與廣大居民,避免居民再度陷入“找不到回收站”以及“對回收價格不明確”的尷尬境地。
對此,周宏春建議,應探索“互聯網+回收”發展路徑及模式,讓下游用戶群引導發展,同時還應完善政策措施,給予互聯網廢品回收平臺免稅等普惠政策。“便民化、低成本是回收平臺持續運營的關鍵。只有積極探索,給予必要扶持,創新商業模式,才能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有機統一。”周宏春說。
編輯:陳丹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