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6-03 10:54
來源:高能環境
垃圾焚燒價格戰,近期持續“走紅”,成為固廢領域關注的焦點,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市場秩序也飽受沖擊。與此同時,危險廢棄物處理處置卻呈現諸多機遇,很多企業將其作為發展的重點,危廢處理處置,成為紅海中的一片藍海。
然而,近年來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和利用處置不當事件頻發,嚴重威脅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就在前不久,浙江省衢州市龍游法院對某公司非法處置危險物質重大污染環境案依法公開宣判,成為“兩高”《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出臺后的全國首例環保大案,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危險廢棄物處理處置為何炙手可熱?危廢行業,挑戰與機遇并存,政府和企業該如何應對?
危廢治理 困惑中前行
百度百科資料顯示,據不完全估計,全世界每年的危險廢棄物產生量為3.3億噸。
危險廢棄物,是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固體廢物。目前列入國家危廢名錄的有49大類,具有腐蝕性、毒性、易燃性、反應性、感染性等危險特性,處理不當可能對環境或人體健康造成有害影響。
新《環保法》出臺后,危險廢物處理需求大量增加,有關資料顯示,全國現有的處理處置能力,加在一起3500多萬噸。但是也有專家表示,實際上危險廢物產生量遠遠不止3500萬噸,5000萬噸、8000萬噸、1億噸這樣的數字可能都存在。
而且,這幾年危廢處理價格一路飆升,原先3000-4000元/噸的價格已經讓人咋舌了,現在6000-8000元/噸的價格都也很平常,甚至上萬元/噸的價格也不鮮見。
從處理價格和處理總量來看,危廢行業炙手可熱,一片利好,然而親歷其中,仍感兩大擔憂。
政策不夠完善,監管制度不夠嚴格
1月1日,《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指標體系(修訂版)》生效,為我國危廢處理提供了有效的向導。
對于政府而言,危廢處置相當于應急搶險,如果不能提高及時處理的能力,會帶來很大的社會問題。危險廢物集中的地方,可能是危險集中、污染集中的地方。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存在非法收集、轉運和處置危險固體廢棄物的現象。盡管政府對危險廢物處理處置關注度越來越高,但國家投入的資金仍然無法滿足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的需求。部分省市不能有效地對危廢進行管理,規劃布局不合理、集中處理難度大等問題凸顯。而且,有些處理后的產物不但沒有達到無毒無害化的程度,甚至還會造成環境的二次污染。
對于危廢管理的環保工作人員來言,危廢管理是個技術活,需要掌握化工、環保、安全等多學科知識。而且很多管理者將違法者繩之以法之后,案件查處時,又涉及到瀆職、失職追究的考驗,這個需要我們的制度設計更加完善,也需要環保人有更大的勇氣和信心。
近年來,環保部門加強了危險廢物的規范化管理,有效堵住了企業不合規的處置途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將“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三噸以上的”認定為嚴重污染環境,極大地威懾了產廢企業,提升了企業的守法意識,危險廢物規范化處置需求進一步增加。
危險廢物減量化、資源化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策。但當務之急,必須快速提升危險廢物的處置能力,徹底解決市場失衡的問題。各地要重視危險廢物處置,將危廢處置納入當地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切實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要加大簡政放權的力度,將危險廢物綜合處置項目經營許可證的審批權限下放至地市級環保部門,增加各級基層環保部門的權限,減少行政審批干預;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全方位參與集中危險廢物處置工程建設,鼓勵重點企業自建處置設施,就地消化,充分釋放市場活力,讓廣大企業成為危險廢物經營單位的積極投資者和紅利獲得者;要切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監督危險廢物處置單位的建設和運行,督促企業守法經營。
我國的危廢行業處于快速發展期,政府“這雙大手”在危廢監管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配合市場,使得危廢行業穩妥發展。
企業左右為難,處置能力嚴重失衡
危險廢物得不到妥善處置,直接威脅當地的環境質量。如不慎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人類一旦通過食物和水等長期攝入有毒物質,會造成人體毒素的積聚,導致體內細胞的畸變和癌變。
就現狀而言,危廢處理企業面臨“吃不飽”和“吃不下”的尷尬。很多企業尋求合規的方法處置危廢,已經簽約但尚未履行處置合同的情況非常普遍,但也不乏一些危廢處置企業空有處置能力但一直處于“吃不飽”狀態。
從全國范圍來看,一些省市尚不具備危險廢物處理設施,但東部地區很多省份現有的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已經處于滿負荷運行狀態,新建設施滯后,危廢常年處于堆積狀態,埋下了不少環境隱患。如果當地處理不了,可以合法地轉移出去,嘗試讓有處理能力的省份去做嗎?
對于這一問題,不少企業給出的答復是:理論上可行,但現實阻力不小。
傳統“七聯單”記錄著危險廢物的整個轉移過程。危廢須經移出地和接收地各級環保部門審批同意,從移出地到接受地需要經歷縣、市、省等6個層級的審批,歷時長達半年之久,在此期間企業的固廢不得不在廠區內一直堆放。
跨地區轉移危廢流程復雜,審批周期長,監管部門執行危險廢物就近處置、本地優先的政策,不同地區各建各的、各用各的、各管各的。即使本地“吃不飽”,也不允許外地危險廢物進來,就算本地“吃不下”,也轉不走,不知道哪里肯接受。
因此,加強區域危險廢物管理的協調聯動,實現區域危險廢物管理資源的統一布局,構建共享、共用、共管的區域危險廢物管理大平臺十分必要。
掘金良機 1500億巧抓取
“十三五”期間,我國環保行業的政府扶持力度將持續加大。據預測,“十三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資將達到17萬億元,是“十二五”的3倍以上,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重要支柱。危險廢物污染防治作為固廢處理行業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有望迎來黃金發展期。
我國危廢處理行業自2001年左右起步,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行業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基于危險廢物的行業現狀,有專家指出,根據價格來看,可能危廢行業藍海空間非常大。并對市場規模進行了預估,專家表示,假如把所有危險廢物規范處理,按照當前的市場價格,營業規模應該至少在1500億左右,按平行利潤計算,將達200億。如此,企業應該如何抓住機會解決棘手問題、開疆拓土?
借鑒資本市場,加強資源整合。
中國的環保產業進入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尤其在危廢領域,參與者眾多,但整體規模和生產能力偏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更是滄海一粟。但是,危廢行業有一個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企業靠真本事追求利益。
業內的領先企業,可利用資本優勢、技術優勢整合行業資源,開展兼并重組和對外投資。更重要的是,企業開展廣泛的市場合作,可以共同提升,共同承擔社會責任。
倡導技術創新,小行業大作為。
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也是行業發展的源動力之一,危廢行業要想成就一番大作為,專家建議,應從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以及穩定化四個角度,考慮技術創新的方向。
危險廢物或衛生填滿、或安全焚燒,最終實現改變其物理、化學、生物特性,減少或者消除其危險成分,最后置于符合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場所。
不同方法各有利弊,危廢處理企業既可以綜合利用多種處理辦法,從源頭上實現減量化,在處理中實現資源化、無害化和穩定化利用,在整個生產制造過程中提倡清潔生產,一旦產生危廢,對數據和處理進行實時跟蹤;也可和國內的研發院所與國外的技術公司一起,積極開發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技術,加強科技創新,加大回收利用力度,突出綜合利用。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利用自身完善的設施和成熟的生產工藝,將一些具有較高利用價值的危險廢物作為原輔料回用于生產,或加工成符合標準的副產品。
構建合作共生,他山之石值得借鑒。
在危險廢棄物處理處置方面,德國、美國、比利時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他們按照清潔生產(clear) 、循環利用(cycle)和有效控制(control)的“3C”原則,從生產源頭上保證了危險固體廢棄物的排放,并在處理處置的過程中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嚴謹的法律法規,不斷加強危險固廢的回收,最終達到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程度。
德國在危廢處理過程中具有嚴格的步驟流程,企業在生產源頭上要通過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有效控制危廢的產生數量,一旦產生危廢需記錄并統計,將詳細的數據和樣品送到政府的環保部門進行化驗分析,獲得批準后再送到具有處理危廢資質的企業進行深度處理。在運輸的過程中,也要接受環保部門的嚴格的審查和實時監控,從而保證處理過程中的安全性和數據的準確性;同樣美國提倡從生產源頭上減少危廢的產生和排放,從危廢的產生到治理的各個環節也要經過非常嚴格的程序,但是美國強調的是執行標準,也就是說只要達到規定的技術和排放要求就可以排放。對于產生有毒物質的企業會公布給大眾,讓大眾成為最有效的監督者。這些企業同時要將有毒廢物的處理方法等相關信息及時傳遞給政府的環保部門;馬來西亞將危險廢物管理私有化,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管理模式,即從危險廢棄物的收集、運輸到最終處置進行全程管理。
面對1500億的“大”市場,危廢企業如能巧借“他山之石”,創新技術、整合資源,在藍海中掘金大有可為。
編輯:陳丹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