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正在組織清華大學、中國環科院、環保部華南環科所三家牽頭單位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發展戰略做環境影響評價。在綠色發展的旗幟下,對區域發展戰略進行跨行政界限、跨部門權限的環境影響評價,這還是第一次。因為中國的發展一直基于項目制,各類項目一旦建成對GDP都有貢獻,但對于環境質量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負面影響,已經形成的環境短板就是項目制產生的負面影響總和。現在做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就是要從頂層設計的高度評估區域發展的薄弱環節,為綠色發展出謀獻策。
以大氣治理為例,清華大學發現京津冀近年出現了氨氮排放量明顯增加的趨勢,這是區域性霧霾影響可視度的重要原因。戰略環評抓到了這一污染源,一方面學習珠三角區域pm2.5從84μg/m3十年降至34μg/m3的經驗,充滿信心的實現十三五降低25%的目標;另一方面與珠三角一起在削減氨氮排放上做文章,珠三角力爭達到新高度,京津冀則實現新突破。通過戰略環評發現新的污染源,是跨學科、跨地域的新成果,這就是戰略環評的優勢所在。
以水污染治理為例,環保部的流域治污規劃以控制單元為基礎,水利部的水功能區以保障使用功能為目標,住建部的海綿城市和黑臭水體治理主要體現工程項目,各個部的工作如何形成區域的統一戰略,形成合力,也需要戰略環評找到出路,為保障生態系統需要生態通道,提高連接性;為提高水質水平,需要給污水以出路,給再生水應用條件,把所有的水系劃分為清潔水體和輸運污染物的通道。對于京津冀和長三角這一任務尤為迫切,因為高功能區高標準保護,低功能區低標準保護是全世界遵循的治水原則。
再以土壤治理為例,盡管陳吉寧部長早就明確的指出“大治理不是幾萬億”,“而是一個過程”,但總是有輿論強調土壤治理是一個幾萬億的大市場,這些輿論不明白土壤治理必須監測優先的道理,不明白不把土壤污染分類、種植作物分類,就不可能正確確定該治什么?該種什么?因為人不吃土,吃的是受土壤影響的食物鏈。戰略環評恰恰是從監測數據入手,從風險管理的高度確定土壤治理的技術、經濟優化方案。
這三個區域的戰略環評在突出環境質量為核心的戰略目標上更有突出作用,不僅僅是作為龍頭建立環評、規劃、標準、許可證四位一體的管理體系,而且把影響環境質量的諸多要素篩選出來,列出問題清單,按投資最優化確定實現環境質量的實施方案。這兩個方面的成果對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都會提供啟示,改變“重總量,輕質量”,目標與手段倒置的混亂思維。
現在,這三個區域的戰略環評正在進行第一階段的成果總結,盡管還只是初步的調查和認識,更多的新思維還在孕育之中,我們已經從環評單位顯示的跨部門、跨學科的系統思維獲得信心,相信戰略環評一定能針對發展短板提出可操作的行動方案,并落實到具體的控制單元,見諸效益,使更多的人相信戰略環評有奔頭。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