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久久网|特污兔影院|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久久|天堂岛最新版在线bt天堂|草草影院ccyy国产日本欧美

首頁 > 新聞 > 正文

十三五規劃綱要全文曝光 明確提出發展環保產業

時間:2016-03-21 13:29

來源:中國水網

3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全文正式發布,綱要中明確提出“綠色”的發展理念,并指出要“發展環保產業”。

第四章  發展理念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第六章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

第一節推動戰略前沿領域創新突破

圍繞現代農業、城鎮化、環境治理、健康養老、公共服務等領域的瓶頸制約,制定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積極提出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建設若干國際創新合作平臺。

第三節提升創新基礎能力

加快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等科學領域和部分多學科交叉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依托現有先進設施組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第十五章  加快財稅體制改革

第三節 改革和完善稅費制度

按照優化稅制結構、穩定宏觀稅負、推進依法治稅的要求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建立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現代稅收制度,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全面完成營業稅改增值稅改革,建立規范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完善消費稅制度。實施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逐步擴大征稅范圍。清理規范相關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開征環境保護稅。完善地方稅體系,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完善關稅制度。加快推進非稅收入管理改革,建立科學規范、依法有據、公開透明的非稅收入管理制度。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完善稅收征管方式,提高稅收征管效能。推行電子發票。

第十七章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

第四節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

進一步放寬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的市場準入限制,采取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等政府和社會合作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運營。完善財政資金投資模式,更好發揮產業投資引導基金撬動作用。

第十八章 增強農產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節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藥精準高效施用。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動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進農產品主產區深耕深松整地,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重點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在重點灌區全面開展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推廣旱作農業。在南疆葉爾羌河、和田河等流域,以及甘肅河西走廊、吉林白城等嚴重缺水區域,實施專項節水行動計劃。加強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

第二十三章  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第一節提升新興產業支撐作用

大力推進先進半導體、機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統、新一代航空裝備、空間技術綜合服務系統、智能交通、精準醫療、高效儲能與分布式能源系統、智能材料、高效節能環保、虛擬現實與互動影視等新興前沿領域創新和產業化,形成一批新增長點。

第二十九章 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四節 推動運輸服務低碳智能安全發展

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加強標準化、現代化運輸裝備和節能環保運輸工具推廣應用。加快智能交通發展,推廣先進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裝備應用,加強聯程聯運系統、智能管理系統、公共信息系統建設,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提高交通運輸服務質量和效益。強化交通運輸、郵政安全管理,提升安全保障、應急處置和救援能力。推進出租汽車行業改革、鐵路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空域管理體制改革。

第三十章 建設現代能源體系

深入推進能源革命,著力推動能源生產利用方式變革,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維護國家能源安全。

第一節 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升級

統籌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堅持生態優先,以重要流域龍頭水電站建設為重點,科學開發西南水電資源。繼續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發展,積極支持光熱發電。以沿海核電帶為重點,安全建設自主核電示范工程和項目。加快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積極開發沿海潮汐能資源。完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發電扶持政策。優化建設國家綜合能源基地,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限制東部、控制中部和東北、優化西部地區煤炭資源開發,推進大型煤炭基地綠色化開采和改造,鼓勵采用新技術發展煤電。加強陸上和海上油氣勘探開發,有序開放礦業權,積極開發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油(氣)。推進煉油產業轉型升級,開展成品油質量升級行動計劃,拓展生物燃料等新的清潔油品來源。

第三十一章  強化水安全保障

加快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推進水資源科學開發、合理調配、節約使用、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節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

科學論證、穩步推進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河湖水系連通骨干工程和重點水源等工程建設,統籌加強中小型水利設施建設,加快構筑多水源互聯互調、安全可靠的城鄉區域用水保障網。因地制宜實施抗旱水源工程,加強城市應急和備用水源建設。科學開發利用地表水及各類非常規水源,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推進江河流域系統整治,維持基本生態用水需求,增強保水儲水能力。科學實施跨界河流開發治理,深化與周邊國家跨界水合作。科學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活動。

第三十三章 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

第一節 加快城市群建設發展

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群開放競爭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引導北部灣、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城市群發展,形成更多支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促進以拉薩為中心、以喀什為中心的城市圈發展。建立健全城市群發展協調機制,推動跨區域城市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協調聯動,實現城市群一體化高效發展。

第三十四章 建設和諧宜居城市

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加大“城市病”防治力度,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居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競爭力,努力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

第一節 加快新型城市建設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市規模,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實施生態廊道建設和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建設綠色城市。加強現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大數據和物聯網發展,建設智慧城市。發揮城市創新資源密集優勢,打造創業樂園和創新搖籃,建設創新城市。提高城市開放度和包容性,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延續歷史文脈,建設人文城市。加強城市空間開發利用管制,建設密度較高、功能融合、公交導向的緊湊城市。

第二節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構建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完備、安全高效的現代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城市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加強市政管網等地下基礎設施改造與建設。加強城市道路、停車場、交通安全等設施建設,加強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設施建設。全面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嚴格執行城市新建居民區配套建設幼兒園、學校的規定。嚴格執行新建小區停車位、充電樁等配建標準。加強城市防洪防澇與調蓄、公園綠地等生態設施建設,支持海綿城市發展,完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礎設施抗災能力。

第四節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改革城市管理和執法體制,推進城市精細化、全周期、合作性管理。創新城市規劃理念和方法,合理確定城市規模、開發邊界、開發強度和保護性空間,加強對城市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的規劃管控。全面推行城市科學設計,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提倡城市修補改造。發展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建筑,提高建筑技術水平、安全標準和工程質量,推廣裝配式建筑和鋼結構建筑。

第三十六章 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第二節 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增強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科學規劃村鎮建設、農田保護、村落分布、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加快農村寬帶、公路、危房、飲水、照明、環衛、消防等設施改造。開展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8%。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和教師工作生活條件,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加強和改善農村社會治理,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深入開展“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等創建活動,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新鄉賢文化。開展農村不良風氣專項治理,整治農村非法宗教活動等突出問題。開展生態文明示范村鎮建設行動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加大傳統村落和民居、民族特色村鎮保護力度,傳承鄉村文明,建設田園牧歌、秀山麗水、和諧幸福的美麗宜居鄉村。

第三節 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統籌規劃城鄉基礎設施網絡,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促進水電路氣信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生態環保設施城鄉統一布局建設。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并軌、標準統一。

第三十七章 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深入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創新區域發展政策,完善區域發展機制,促進區域協調、協同、共同發展,努力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第一節 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

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優先位置,更好發揮“一帶一路”建設對西部大開發的帶動作用。加快內外聯通通道和區域性樞紐建設,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改善落后邊遠地區對外通行條件。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文化旅游等特色優勢產業。設立一批國家級產業轉移示范區,發展產業集群。依托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地區,提高資源就地加工轉化比重。加強水資源科學開發和高效利用。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健全長期穩定資金渠道,繼續加大轉移支付和政府投資力度。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門戶城市開放力度,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第二節 大力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

加快市場取向的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推動結構調整,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展活力、內生動力和整體競爭力。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大力開展和積極鼓勵創業創新,支持建設技術和產業創新中心,吸引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集聚,使創新真正成為東北地區發展的強大動力。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促進傳統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推進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建設。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組織實施好老舊城區改造、沉陷區治理等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建設快速鐵路網和電力外送通道。深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加快解決廠辦大集體等問題。支持建設面向俄日韓等國家的合作平臺。

第三節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制定實施新時期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完善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城鎮化與產業支撐、人口集聚有機結合,形成重要戰略支撐區。支持中部地區加快建設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現代立體交通體系和現代物流體系,培育壯大沿江沿線城市群和都市圈增長極。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先進制造業,支持能源產業轉型發展,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培育一批產業集群。加強水環境保護和治理,推進鄱陽湖、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和漢江、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加快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支持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

第四節 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支持東部地區更好發揮對全國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轉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加快推動產業升級,引領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打造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加快建立全方位開放型經濟體系,更高層次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在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等方面走在前列。推進環渤海地區合作協調發展。支持珠三角地區建設開放創新轉型升級新高地,加快深圳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促進珠江-西江經濟帶加快發展。

第五節 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區域間、全流域的協調協作。完善對口支援制度和措施,通過發展“飛地經濟”、共建園區等合作平臺,建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互助機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資源開發補償等區際利益平衡機制。鼓勵國家級新區、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平臺體制機制和運營模式創新。

第三十八章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第二節 優化空間格局和功能定位

構建“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的空間格局。優化產業布局,推進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北京重點發展知識經濟、服務經濟、綠色經濟,加快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天津優化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和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河北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轉移和京津科技成果轉化,重點建設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新型工業化基地和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

第四節 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

構建區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預警體系和協調聯動機制,削減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實施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氣化工程,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以上。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聯合開展河流、湖泊、海域污染治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分區管理,建設永定河等生態廊道。加大京津保地區營造林和白洋淀、衡水湖等湖泊濕地恢復力度,共建壩上高原生態防護區、燕山-太行山生態涵養區。

第三十九章 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放在首要位置,推動長江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東中西部互動合作,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

第一節 建設沿江綠色生態廊道

推進全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治理,長江干流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水平。基本實現干支流沿線城鎮污水垃圾全收集全處理。妥善處理好江河湖泊關系,提升調蓄能力,加強生態保護。統籌規劃沿江工業與港口岸線、過江通道岸線、取排水口岸線。推進長江上中游水庫群聯合調度。加強流域磷礦及磷化工污染治理。實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加強長江流域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加強流域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修復。設立長江濕地保護基金。創新跨區域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聯動機制,建立生態保護和補償機制。建設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

第二節 構建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統籌發展多種交通方式。建設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開展宜昌至安慶航道整治,推進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完善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港口布局,加快建設武漢、重慶長江中上游航運中心和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江海聯運、水鐵聯運,建設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推進長江船型標準化,健全智能安全保障系統。加快高速鐵路和高等級公路建設。強化航空樞紐功能,完善支線機場布局。建設沿江油氣主干管道,推動管道互聯互通。

第三節 優化沿江城鎮和產業布局

提升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功能,發揮上海“四個中心”引領作用,發揮重慶戰略支點和聯接點的重要作用,構建中心城市帶動、中小城市支撐的網絡化、組團式格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和有序轉移,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集聚度高、競爭力強、綠色低碳的現代產業走廊。加快建設國際黃金旅游帶。培育特色農業區。

第四十章 扶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

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實施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推動經濟加快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第一節 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

完善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支持政策,大力推動贛閩粵原中央蘇區、陜甘寧、大別山、左右江、川陜等重點貧困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積極支持沂蒙、湘鄂贛、太行、海陸豐等欠發達革命老區加快發展。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大生態建設和保護力度。著力培育特色農林業等對群眾增收帶動性強的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積極有序推進能源資源開發。加快推進革命老區勞動力轉移就業。

第四節 促進困難地區轉型發展

加強政策支持,促進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生態嚴重退化等困難地區發展接續替代產業,促進資源型地區轉型創新,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新格局。全面推進老工業區、獨立工礦區、采煤沉陷區改造轉型。支持產業衰退的老工業城市加快轉型,健全過剩產能行業集中地區過剩產能退出機制。加大生態嚴重退化地區修復治理力度,有序推進生態移民。加快國有林場和林區改革,基本完成重點國有林區深山遠山林業職工搬遷和國有林場撤并整合任務。

第四十一章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

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第一節 壯大海洋經濟

優化海洋產業結構,發展遠洋漁業,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扶持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裝備制造等產業發展,加快發展海洋服務業。發展海洋科學技術,重點在深水、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推進智慧海洋工程建設。創新海域海島資源市場化配置方式。深入推進山東、浙江、廣東、福建、天津等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區建設,支持海南利用南海資源優勢發展特色海洋經濟,建設青島藍谷等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

第二節 加強海洋資源環境保護

深入實施以海洋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綜合管理,推進海洋主體功能區建設,優化近岸海域空間布局,科學控制開發強度。嚴格控制圍填海規模,加強海岸帶保護與修復,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嚴格控制捕撈強度,實施休漁制度。加強海洋資源勘探與開發,深入開展極地大洋科學考察。實施陸源污染物達標排海和排污總量控制制度,建立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力預警機制。建立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實施“南紅北柳”濕地修復工程和“生態島礁”工程,加強海洋珍稀物種保護。加強海洋氣候變化研究,提高海洋災害監測、風險評估和防災減災能力,加強海上救災戰略預置,提升海上突發環境事故應急能力。實施海洋督察制度,開展常態化海洋督察。

第四十二章 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

強化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加快完善主體功能區政策體系,推動各地區依據主體功能定位發展。

第一節 推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

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調整優化空間結構,推動形成以“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以“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以“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以及可持續的海洋空間開發格局。合理控制國土空間開發強度,增加生態空間。推動優化開發區域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發展,優化空間開發結構,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動重點開發區域集聚產業和人口,培育若干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增長極。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拓展重點生態功能區覆蓋范圍,加大禁止開發區域保護力度。

第二節 健全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體系

根據不同主體功能區定位要求,健全差別化的財政、產業、投資、人口流動、土地、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政策,實行分類考核的績效評價辦法。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區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

第三節 建立空間治理體系

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建立國家空間規劃體系,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完善國土空間開發許可制度。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接近或達到警戒線的地區實行限制性措施。實施土地、礦產等國土資源調查評價和監測工程。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保障能力,開展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推進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

第四十三章 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提高資源利用綜合效益。

第一節 全面推動能源節約

推進能源消費革命。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全面推進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實施鍋爐(窯爐)、照明、電機系統升級改造及余熱暖民等重點工程。大力開發、推廣節能技術和產品,開展重大技術示范。實施重點用能單位“百千萬”行動和節能自愿活動,推動能源管理體系、計量體系和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開展能源評審和績效評價。實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綠色建筑全產業鏈發展計劃。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推進能源綜合梯級利用。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

第二節 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全民節水行動計劃。堅持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對水資源短缺地區實行更嚴格的產業準入、取用水定額控制。加快農業、工業、城鎮節水改造,扎實推進農業綜合水價改革,開展節水綜合改造示范。加強重點用水單位監管,鼓勵一水多用、優水優用、分質利用。建立水效標識制度,推廣節水技術和產品。加快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等工程。用水總量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

第三節 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嚴控新增建設用地,有效管控新城新區和開發區無序擴張。有序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低丘緩坡土地開發利用,推進建設用地多功能開發、地上地下立體綜合開發利用,促進空置樓宇、廠房等存量資源再利用。嚴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探索建立收儲制度,盤活農村閑置建設用地。開展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調查評價。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20%。

第四節 加強礦產資源節約和管理

強化礦產資源規劃管控,嚴格分區管理、總量控制和開采準入制度,加強復合礦區開發的統籌協調。支持礦山企業技術和工藝改造,引導小型礦山兼并重組,關閉技術落后、破壞環境的礦山。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實施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范工程、礦產資源保護和儲備工程,提高礦產資源開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完善優勢礦產限產保值機制。建立礦產資源國家權益金制度,健全礦產資源稅費制度。開展找礦突破行動。

第五節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進生產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加快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按照物質流和關聯度統籌產業布局,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建設工農復合型循環經濟示范區,促進企業間、園區內、產業間耦合共生。推進城市礦山開發利用,做好工業固廢等大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建設城市餐廚廢棄物、建筑垃圾和廢舊紡織品等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系統,規范發展再制造。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

第六節 倡導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

倡導合理消費,力戒奢侈消費,制止奢靡之風。在生產、流通、倉儲、消費各環節落實全面節約要求。管住公款消費,深入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推廣城市自行車和公共交通等綠色出行服務系統。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

第七節 建立健全資源高效利用機制

實施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強化目標責任,完善市場調節、標準控制和考核監管。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健全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體系,提高建筑節能標準,實現重點行業、設備節能標準全覆蓋。強化節能評估審查和節能監察。建立健全中央對地方節能環保考核和獎勵機制,進一步擴大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建立統一規范的國有自然資源資產出讓平臺。組織實施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

第四十四章 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

創新環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強化排污者主體責任,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第一節 深入實施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制定城市空氣質量達標計劃,嚴格落實約束性指標,地級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數減少25%,加大重點地區細顆粒物污染治理力度。構建機動車船和燃料油環保達標監管體系。提高城市燃氣化率。強化道路、施工等揚塵監管,禁止秸稈露天焚燒。加強重點流域、海域綜合治理,嚴格保護良好水體和飲用水水源,加強水質較差湖泊綜合治理與改善。推進水功能區分區管理,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0%以上。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和綜合防治。實施土壤污染分類分級防治,優先保護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安全,切實加強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監管。

第二節 大力推進污染物達標排放和總量減排

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完善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加強工業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公布未達標企業名單,實施限期整改。城市建成區內污染嚴重企業實施有序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開展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改革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擴大污染物總量控制范圍。在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控制,全國排放總量下降10%以上。對中小型燃煤設施、城中村和城鄉結合區域等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工程。沿海和匯入富營養化湖庫的河流沿線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實施總氮排放總量控制。實施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改造。

第三節 嚴密防控環境風險

實施環境風險全過程管理。加強危險廢物污染防治,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加大重點區域、有色等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防治力度。加強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和健康風險評估能力建設。推進核設施安全改進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和能力建設。

第四節 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完善收運系統,提高垃圾焚燒處理率,做好垃圾滲濾液處理處置;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建設改造,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達標運行,城市、縣城污水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95%和85%。建立全國統一、全面覆蓋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測監控系統,推進環境保護大數據建設。

第五節 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

切實落實地方政府環境責任,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建立環境質量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機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推行全流域、跨區域聯防聯控和城鄉協同治理模式。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統一監管,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建立健全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嚴格環保執法,開展跨區域聯合執法,強化執法監督和責任追究。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記錄和違法排污黑名單制度,強化企業污染物排放自行監測和環境信息公開,暢通公眾參與渠道,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實行領導干部環境保護責任離任審計。

第四十五章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

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推進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全面提升各類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第一節 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功能

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保護培育森林生態系統。發揮國有林區林場在綠化國土中的帶動作用。創新產權模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植樹造林。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擴大退耕還林還草,保護治理草原生態系統,推進禁牧休牧輪牧和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加強“三化”草原治理,草原植被綜合蓋度達到56%。保護修復荒漠生態系統,加快風沙源區治理,遏制沙化擴展。保障重要河湖濕地及河口生態水位,保護修復濕地與河湖生態系統,建立濕地保護制度。

第二節 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修復

堅持源頭保護、系統恢復、綜合施策,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繼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強化三江源等江河源頭和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加大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生態走廊、三峽庫區等區域生態保護力度,推進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支持甘肅生態安全屏障綜合示范區建設。開展典型受損生態系統恢復和修復示范。完善國家地下水監測系統,開展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有步驟對居住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與緩沖區的居民實施生態移民。

第三節 擴大生態產品供給

豐富生態產品,優化生態服務空間配置,提升生態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加大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等保護力度,加強林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適度開發公眾休閑、旅游觀光、生態康養服務和產品。加快城鄉綠道、郊野公園等城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森林城市,建設森林小鎮。打造生態體驗精品線路,拓展綠色宜人的生態空間。

第四節 維護生物多樣性

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強化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加大典型生態系統、物種、基因和景觀多樣性保護力度。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與評估,完善觀測體系。科學規劃和建設生物資源保護庫圃,建設野生動植物人工種群保育基地和基因庫。嚴防并治理外來物種入侵和遺傳資源喪失。強化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嚴厲打擊象牙等野生動植物制品非法交易。

第四十六章 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堅持減緩與適應并重,主動控制碳排放,落實減排承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第一節 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有效控制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推進工業、能源、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支持優化開發區域率先實現碳排放達到峰值。深化各類低碳試點,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實行重點單位碳排放報告、核查、核證和配額管理制度。健全統計核算、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碳排放標準體系。加大低碳技術和產品推廣應用力度。

第二節 主動適應氣候變化

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生產力布局等經濟社會活動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適時制定和調整相關技術規范標準,實施適應氣候變化行動計劃。加強氣候變化系統觀測和科學研究,健全預測預警體系,提高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能力。

第三節 廣泛開展國際合作

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積極承擔與我國基本國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相符的國際義務,落實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國家自主貢獻。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深化氣候變化多雙邊對話交流與務實合作。充分發揮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作用,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第四十七章 健全生態安全保障機制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生態風險防控體系,提升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對能力,保障國家生態安全。

第一節 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落實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建立森林、草原、濕地總量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完善財政支持與生態保護成效掛鉤機制。建立覆蓋資源開采、消耗、污染排放及資源性產品進出口等環節的綠色稅收體系。研究建立生態價值評估制度,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建立實物量核算賬戶。實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和賠償制度,落實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

第二節 加強生態環境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

建立健全國家生態安全動態監測預警體系,定期對生態風險開展全面調查評估。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的生態環境事件應急網絡,完善突發生態環境事件信息報告和公開機制。嚴格環境損害賠償,在高風險行業推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

第四十八章 發展綠色環保產業

培育服務主體,推廣節能環保產品,支持技術裝備和服務模式創新,完善政策機制,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壯大。

第一節 擴大環保產品和服務供給

完善企業資質管理制度,鼓勵發展節能環保技術咨詢、系統設計、設備制造、工程施工、運營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環境基礎設施領域,開展小城鎮、園區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試點。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推動先進適用節能環保技術產品走出去。統籌推行綠色標識、認證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完善煤矸石、余熱余壓、垃圾和沼氣等發電上網政策。加快構建綠色供應鏈產業體系。

第二節 發展環保技術裝備

增強節能環保工程技術和設備制造能力,研發、示范、推廣一批節能環保先進技術裝備。加快低品位余熱發電、小型燃氣輪機、細顆粒物治理、汽車尾氣凈化、垃圾滲濾液處理、污泥資源化、多污染協同處理、土壤修復治理等新型技術裝備研發和產業化。推廣高效煙氣除塵和余熱回收一體化、高效熱泵、半導體照明、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成熟適用技術。

第四十九章 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

第四節 提升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水平

擴大開放領域,放寬準入限制,積極有效引進境外資金和先進技術,提升利用外資綜合質量。放開育幼、建筑設計、會計審計等服務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擴大銀行、保險、證券、養老等市場準入。鼓勵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和中西部及東北地區,支持設立研發中心。鼓勵金融機構和企業在境外融資。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建設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產基地及合作園區。積極搭建對外投資金融和信息服務平臺。

第五十一章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第三節 共創開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

辦好“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發揮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等作用。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體育、旅游、環保、衛生及中醫藥等領域合作。構建官民并舉、多方參與的人文交流機制,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博覽會等活動,鼓勵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化交流,發揮媽祖文化等民間文化的積極作用。聯合開發特色旅游產品,提高旅游便利化。加強衛生防疫領域交流合作,提高合作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推動建立智庫聯盟。

第五十三章 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

擴大對外援助規模,完善對外援助方式,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免費的人力資源、發展規劃、經濟政策等方面咨詢培訓,擴大科技教育、醫療衛生、防災減災、環境治理、野生動植物保護、減貧等領域對外合作和援助,加大人道主義援助力度。積極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形成多元化開發性融資格局。維護國際公共安全,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積極支持并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加強防擴散國際合作,參與管控熱點敏感問題,共同維護國際通道安全。加強多邊和雙邊協調,參與國際網絡空間治理,維護全球網絡安全。推動反腐敗國際合作。

第五十四章 支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發展

第二節 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

支持港澳參與國家雙向開放、“一帶一路”建設,鼓勵內地與港澳企業發揮各自優勢,通過多種方式合作走出去。加大內地對港澳開放力度,推動內地與港澳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升級。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加快兩地市場互聯互通。加深內地同港澳在社會、民生、文化、教育、環保等領域交流合作,支持內地與港澳開展創新及科技合作,支持港澳中小微企業和青年人在內地發展創業。支持共建大珠三角優質生活圈,加快前海、南沙、橫琴等粵港澳合作平臺建設。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臺建設。

第五十六章 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第一節 創新扶貧開發方式

根據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對貧困人口實行分類精準扶持。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轉移就業、易地扶貧搬遷、生態保護扶貧、教育培訓、開展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等措施,實現約5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通過實行社保政策兜底,實現其余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脫貧。探索資產收益扶持制度,通過土地托管、扶持資金折股量化、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等方式,讓貧困人口分享更多資產收益。


編輯:陳丹丹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xjxbtd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固廢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