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1-21 09:53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李艷茹
引子:
《特么的,不是說好上新三板就能融資嗎?》
前兩天,老爸突然打電話給我。
“ 你現在在做新三板?”
“對啊。”
“老家鄉下出了一家做磚場的新三板公司,要不你跟他們聊聊?”
“額……好吧。”
于是……我就撥通了這家公司的電話。
剛開始,這家公司的負責人還是一副盛氣凌人、我是上市公司老板我鳥誰的樣子。聊到后來,才發現這位“大老板”一肚子苦水,想吃后悔藥都已經來不及了。
首先,你得把公司改成股份制吧!可是股改之后管理那叫一個麻煩喲。
另外,上新三板需要各種手續各種審查,還要大把花錢。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每家事務所挨著個撕一遍,簡直操碎了心。
券商和股轉公司的人來了,咱們都要當爺爺哄著,其實我們都習慣了。
這些都沒啥,習慣了,最心疼的還是補繳稅款。前些年費盡心機避開的稅款一口氣全交了!我們小門小戶小企業差點因為這事發不了工資!
最后,終于上市了吧,你說我一個鄉鎮企業家,上哪找一個董秘給我干活?找不著董秘,信息披露怎么辦。自己來?要是我能干得了,就是熬夜不睡覺,我自己也給他弄了!
其實吧,要是真能融到錢,這些委屈我都忍了。可特么氣人的就是,千難萬難,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咱們把公司弄上來了,該融錢了吧!券商找不著了。
派人上門去問,人還不愛搭理。問得煩了,就說: “都給你弄上市了,多牛逼啊,你偷著樂吧!想融錢?先把業務做好,交出來一個漂亮的財報!我們求著你幫你發股票。”
哎呦我去!我當時就懵了,上市前不是說得好好的么?怎么剛上市就變了呢?
后來我問了一個明白人,人家厚道跟我說了實話,‘像你們這種小公司,三板上沒有1000家,也有800家。那都是融不到錢的,他們找誰說理去?
你說挺靠譜一新三板,怎么想融點錢就這么費勁呢?”聽了半個小時吐槽之后,我沒忍住,問了一句:“那你們當時上來干啥啊?原來在下面的時候,小日子不是也挺滋潤的么?”
老板也挺逗,聽我說完愣了半分鐘,嘿嘿一樂,那憨厚勁兒,隔著電話都能感覺到。“上來了,這不就是上市公司了么……光宗耀祖,說出去多帶勁!而且要上市那會,券商的人跟我說了,說新三板里頭,一大票子有錢人擠破頭想投項目。我知道我這小項目大部分人可能看不上眼,但是萬一碰著瞎的呢?”
新三板是熱點 也是被質疑靶心
上面這個流傳于朋友圈的新三板小段子,雖然槽點滿滿,卻也反映了一些實際問題。新三板很熱,在近幾年有目共睹。根據E20研究院數據統計:
2006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股份報價轉讓系統(新三板前身)在中關村科技園區開展試點;
2011年底,新三板掛牌公司達102家;
2012年8月,上海張江、武漢東湖和天津濱海納入試點范圍;2012年底,掛牌公司突破200家;
2013年1月,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公司揭牌,新三板由區域性試點轉變為面向全國的正式運行;
2013年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新三板試點擴大至全國,鼓勵創新、創業型中小企業融資發展。12月13日,國務院《關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新三板試點正式擴大至全國;
2014年底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1572家;
2015年底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5129家。
新三板市場超快速地擴容顯示,新三板正成為創業創新的小微企業展示企業價值、爭奪發展機遇的最佳平臺。有業內人士分析:“相對于主板市場倍受指責的各種問題,新三板市場是沒有歷史包袱的市場,是國內最能體現價值規律和公平性的交易市場。”
然而統計顯示整個2015年,新三板有2895家公司無任何交易,并被稱為“僵尸股”,新三板的流動性不足問題受到詬病,并不由得引發眾多中小企業主們新的猜疑,登陸新三板是否真的有價值?
新三板癥結亦是行業痛點
新三板中環保企業的格局,大致也可看出我國環保行業的面貌。根據E20研究院承接環保部委托的環境服務業發展模式課題中所做的數據分析,我國的環保行業經歷了飛速發展,企業數量從2005年的2700多家發展到目前的5萬多家,其中注冊資本在50萬元以下的占70%,九成年收入不足千萬,企業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低、市場碎片化是目前環保行業面臨的突出問題。
近兩年,隨著新三板的擴容,掛牌企業數量大幅激增,登陸新三板的環保企業數目也大幅增加。但是,在1884家定增公司行業集中度排名和定增規模前15名排名中,環保行業均榜上無名。這多少與環保行業在大家心目中的“熱度”不符,可以說,大眾眼中以為的熱度只是一團虛火。
1884家定增公司行業集中度排名
2015新三板定增規模行業排名
新三板僵尸股的出口或在于創新層制度
毋庸置疑,掛牌新三板,是企業規范化運營的開始,是更好地建立社會信用的良機,為企業展示自身價值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持。但如何在5000多支新三板股票中顯山露水,吸引資金進入,則是登陸新三板后需要考慮的嚴峻問題。
2015年底,全國股轉系統發布《全國股轉系統掛牌公司分層方案》,新三板分層被提上日程。方案設置三套并行標準,篩選出部分公司進入創新層,其余為基礎層。標準一為“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股東人數”;標準二是“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營業收入+股本”;標準三是“市值+股東權益+做市商家數”。
以其標準,根據掘金三板測算,市場上4000多家企業大約僅有200余家企業可以登上創新層。在所有新三板股中僅占比約6%。
而在創新層中企業中,根據E20研究院的分析,環保企業更是少之又少,僅占比約5%。
具體企業名稱如下:
1、按照標準一進入創新層
如果按照標準一:①最近兩年連續盈利,且平均凈利潤不少于2000萬元(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者為計算依據);②最近兩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10%(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者為計算依據);③最近3個月日均股東人數不少于200人,可以進入創新層的企業大約有31家,這里面的環保企業為:
2、按照標準二進入創新層
如果按照標準二:①最近兩年營業收入連續增長,且復合增長率不低于50%;②最近兩年平均營業收入不低于4000萬元;③股本不少于2000萬元,可以進入創新層的企業大約有160家,其中的環保企業為:
3、按照標準三進入創新層
按照標準三:①最近3個月,日均市值不少于6億元;②最近一年年末股東權益不少于5000萬元;③做市商家數不少于6家,可以進入創新層的企業大約有83家。其中環保企業有: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高宏坪認為,新三板未來的分化將是必然的,分層對于新三板來說,是制度紅利的重要突破,分層之后,越優質的企業在新三板越可能享受更多的紅利,這個紅利既包括制度本身的制定、還包含投資者的市場選擇。對于企業來說,制度性分化才剛剛開始。
“目前這個時點,其實仍然是新三板制度性創新的起點。分化將成為這一輪機會的顯著特點,制度性紅利和成長性紅利推動的戴維斯雙擊邏輯仍然成立。但這里的制度性紅利更多將不會體現在全體企業身上,而是體現在能夠處于頂層的優質企業。”高宏坪表示。
E20環境平臺高級投資經理袁世偉分析:“顯然,分層制度實施,更加強化了資本市場價值發現的功能,使優秀的創業企業能夠從股海中脫穎而出,懷才不遇的隱患大致會消失,從而更容易受到資本的關注,也就更容易獲得資本的支持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以E20環保產業壹號基金的投資實例來說明,能夠進入創新層的環保企業已經自動列入基金的備投目錄。如此看來,新三板種的較量將真正變成企業價值的較量,其結果直接與企業發展及股東收益掛鉤了。對于真正優秀的創業企業,再也不必擔心被黃沙埋沒了。”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認為,環保企業登陸新三板有以下三點意義:1、促進企業管理的正規化和信息的透明化,對于環保產業中管理水平較低的企業有較大提升意義;2、對于環保技術細分企業,進入新三板能夠獲得A方陣企業及其他大型環保企業與其進行股權合作的機會,以及被產業基金識別、進入,尋找優秀標地等;3、對于進入創新層的企業,有更高的估值,能夠被資本更好地識別,對于企業的良好發展以及未來的轉板都具有深遠的意義,而分層后,對于基礎層的企業,吸引資本的難度可能會更高。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