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1-19 16:42
來源:中國給水排水
作者:賈新
提起維也納,大家首先會想到莊嚴肅穆的史蒂芬大教堂,美輪美奐的國家歌劇院,宏偉壯麗的美泉宮……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景點外,今天,我將向大家介紹一座外觀與功能對比強烈的建筑----維也納(Spittelau)施比特勞垃圾焚燒發電廠。
當你乘坐地鐵6號線,在一個名為施比特勞(Spittelau)的站點下車后,一座造型獨特、色彩斑斕的建筑將會映入你眼簾。建筑主體色調另類、錯落有致。最有特色是矗立在后方126米高的桅塔,塔體頸部建有一個大的金色橢球體,頂部則建有一個小的金色扁球體。整個建筑與藍天白云交相輝映,奪人眼球的同時,又不失和諧。然而,這座如此藝術的建筑,竟是一座垃圾焚燒處理廠,那金光燦燦的桅塔則是負責排放廢氣的煙囪,大的金色球體就是垃圾焚燒站的控制室,而取暖發電所用的燃料則是我們每天傾倒的垃圾。是的,它就是位于維也納9區、多瑙運河河畔,鼎鼎大名的施比特勞垃圾焚燒發電廠,一座集藝術、科技、環保于一身的現代化工業建筑。
晴空下的垃圾焚燒發電廠
夜色下的垃圾焚燒發電廠
施比特勞垃圾焚燒發電廠由奧地利著名藝術家、建筑師百水先生設計。百水先生名為FriedensreichHundertwasser, 百水則是由他的姓意譯而來。他于1928年出生在維也納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在繪畫、建筑、環境保護領域均有非凡建樹,幾乎是20世紀奧地利最有名的藝術家。百水在他的建筑作品中,擯棄傳統色調、水平與垂直線條、幾何對稱等元素,取而代之采用非對稱不規則的門窗、高低不平的地面、蜿蜒曲折的樓梯、與自然界盡量搭配而略顯突兀的色彩,以及隨意栽培的花草樹木,以此彰顯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百水先生
位于維也納3區的百水博物館
原來的施比特勞垃圾焚燒處理廠建成于20世紀70年代初,1987年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火災,導致處理廠無法正常運轉。當時政府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兩套解決方案:第一套方案是推倒擇址新建,理由為保護市區環境;另一套方案則是在原址上重建,理由為絕大部分設備仍可正常運轉,城市垃圾也可就近處理,減少運輸成本。最終通過投票采用了第二套方案。方案通過后,維也納市長Helmut Zilk對重建工程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重建后的垃圾處理廠既要滿足環保的要求,又要具備一定的審美度,力爭成為一件舉世聞名的藝術杰作。這樣的主張和要求,與百水先生的科技、自然、藝術和諧統一的設計理念不謀而合,因此,百水先生于1988年接手垃圾焚燒廠的外觀設計工作,并且不收取任何費用,充分體現了他特立獨行,與眾不同的藝術家氣質。
舊的垃圾焚燒處理廠
百水先生的設計效果圖
新的垃圾焚燒處理廠投資約4900萬美元,歷時4年,于1992年竣工,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據說百水先生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童話故事里帶有瞭望塔的城堡。而我個人認為,垃圾焚燒處理廠的煙囪外形上更像是一根水煙管。相比較旱煙管,水煙管具有過濾裝置,可以將煙霧進行“凈化”,抽煙的人也可以吸入相對“健康”的煙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水煙管的類比是不是更貼切呢?
1995年日本大阪市長訪問維也納,參觀了這座建筑,被其獨特的外觀折服,決定在大阪也建造一座相同的垃圾焚燒處理廠,“仿制品”于2001竣工,由此可見施比特勞垃圾焚燒處理廠受歡迎的程度。
日本大阪的垃圾焚燒處理廠
施比特勞垃圾焚燒發電廠重建后,負責處理維也納約1/4的垃圾,每天24小時運轉,產生的熱量能為周圍約6萬戶的居民住宅提供暖氣和熱水。而焚燒的殘渣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做到一物多用。與燃油供暖的方式相比,施比特勞依靠垃圾焚燒供暖可以減少2/3的溫室氣體排放,過濾設備經過升級后的,可以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低90%之多,排入大氣的廢氣已經非?!案蓛簟保瑢Νh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值。圍繞廠區外圍行走,無粉塵,聞不到異味,也聽不到噪音,更看不到黑煙排放。
施比特勞焚燒垃圾獲取熱能,以及廢氣、廢水、廢渣處理的工藝流程如下:
主要技術數據供大家參考:
(以年為單位)
處理垃圾量:25萬噸;
發電量:4千萬千瓦時;
熱能供應量:4.7億千瓦時;
產生的礦渣、煙灰,以及濾網塵餅總量:6萬噸;
其中可回收利用的含鐵殘渣:6千噸。
最后,如果你不滿足于駐足外觀,還可以通過電話或者郵件的方式預定時長90分鐘的內部參觀,屆時會有專業人員向你介紹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各個工藝流程,讓你對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能源供應建立一個初步的印象。而且,這個參觀項目是完全免費的,真是一項善意之舉。
編輯:任萌萌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