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1-04 16:22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薛濤
“目前,北京市的環境治理投入力度大、發展機會多,與國內其他省市地區相比位居前列。但是,市民依然對當前的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表示不滿。”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訪談中表示,在過去二十年里,北京的環保產業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依托很多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稟賦條件,北京的環保產業依然存在很大契機。國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新常態將對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的環保產業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北京市的環保產業也將迎來發展的新機遇。
(本文根據薛濤與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訪談對話內容整理)
四大優勢,北京環保產業得天獨厚。靠近中央政府資源是北京市環保產業的一個最大優勢,環保產業是政策導向型產業,政策敏感度很強,環保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推動,這是北京先天的優勢。科研資源是北京市的另一大優勢,北京擁有相比其他地區領先的設計院、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專家型人才也是相對較多,為北京儲備了足夠強的軟實力。北京的第三個優勢是資本,金融街現在已經成為匯聚金融資本、引領金融力量的國家級金融管理中心;此外,北京擁有新三板,在環保領域,北京具有很強的接通資本市場的能力。國際化是北京的第四個優勢,像威立雅水務、蘇伊士環境等外資企業在北京都設有分公司,這對于北京市企業對接國外技術有很大幫助。
從北京市環保產業的發展現狀看,未來如何利用好得天獨厚的資源,必須正式目前存在的問題,做好合理規劃:
其一,實力背后的產業布局隱憂
E20研究院基于2011年中國環保產業統計調查相關數據并經相關統計模型測算,分析認為,中國環境服務業已形成一橫一縱的發展版圖,其中,北京市處于環境服務業發展水平第一類省市,且為唯一一家。
在北京市的優勢條件下,發展了一批實力很強的環保企業,主要集中在水和固廢兩大領域。他們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競爭力也非常強。這些企業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投資運營企業(即E20環境產業地圖所定義的A方陣企業),一類是中小型技術類企業(即E20環境產業地圖所定義的C、D方陣企業)。(大氣領域也有很多優秀公司比如國電清新,但在全國同類企業分布規律上并不如第一類集中度明顯。)
北京市的水務市場發展較早,培育了像北控水務、首創股份這樣的國有企業。因為在水領域現在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進入到資本抗爭的時代,所以這些企業逐漸轉變為大型投資運營企業,也即重資產環境集團。在PPP的大潮流下,這類企業有很大的發展機會。所以在這種背景下,試圖進入E20環境產業地圖A方陣的投資運營企業中的中小型私有企業難以存活。這同樣也是由我國金融體制導致的結果。
從固廢市場來看,尤其是在垃圾領域,由于前期謹慎過度,又缺乏有效的頂層設計,有點被垃圾圍城導致手忙腳亂的感覺,北京市垃圾領域鏈條完全被打散,錯失了近萬噸的市場機會,以及直接培養屬于北京市的垃圾焚燒龍頭企業的機會,出手未成拳頭而成五指(前有金州高安屯,后續環衛、首鋼、綠色動力等等各自分走一杯羹…….)。北京市對市場化企業的敏感度,以及對環境服務型企業的主動培養都是欠缺的。在垃圾焚燒領域有一個典型案例——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一個南海區的企業,成功上市并且通過后期并購,成為E20環境平臺年度固廢行業十大影響力企業之一。還有排名第三的上海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從設計院到垃圾填埋焚燒環衛一體化,也在市場上攻城掠地。相比之下,北京市的垃圾市場發展平平,雖然綠色動力、北控水務和首創環境在該領域也發展不錯,但是如果在市場上競爭,分散到五家(還有環衛和首鋼)以后,本地資源的支持力度優勢肯定比不過上海環境、瀚藍環境和深圳能源,所以這里面存在的問題也值得北京市深思。
其二,中小企業科技創新依賴“憋”與“偷”
北京市環保產業的發展還要重視中小型技術類企業的發展,從北京市環保產業目前所面臨的困難來看,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小企業的科研轉換能力、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所導致的。
對環保領域市場分析,目前所有的實用性技術,不是私營企業自己實驗室“憋”出來的,就是從學校實驗室里“偷”出來的。僅就從學校實驗室而言,偷的過程能不能更合法化,更有效率,更有意義?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雖然偷本身是不光彩的,轉換效率也很低,對科研競爭的秩序也有傷害。但這些技術必須在私企的土壤上生長,才能成長的茁壯。
由于國有企業對技術市場特別不敏感,以及不許犯錯的企業文化,所以不適合做科技轉化,國企更擅長的是做資本和運營管理。環保領域的基礎問題比較瑣碎、分散,水、大氣、固廢等環境要素的廣泛性和難以可量性導致很多環保問題,而且新問題的出現和老問題的迭代是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國企的發展速度跟不上,必須是由一些中小企業去做才能成功。中小企業轉化科研成果為實際應用,然后將應用轉讓給大企業,讓大企業去做投資運營;大企業做好市場化,與中小企業形成生態圈層,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促進環保產業的不斷發展。
其三,借力平臺型企業的5大角色作用
環保產業不同于其他行業,技術迭代性強,從而導致中小科技企業與高校的銜接項目存在很多爭議,一是認為研究類課題并沒有實際應用;二是學校所研究的內容在實際中也用不上。這會阻礙中小型環保技術企業的不斷發展,所以需要平臺型企業在中間搭建橋梁的作用,也就是要發展產業服務業來為環保產業提供信息、傳播、品牌、咨詢、金融等綜合服務,促進產學研機構的有效對接。
在中小科技企業發展過程中,平臺型企業扮演了多個關鍵角色:
1、“翻譯”官
大專院校的老師基本不懂企業的需求,企業也不懂學校老師的研究內容,因此需要有中間人做“翻譯”。傳統上產學研結合,只是簡單湊在一起,但是現在僅僅湊一起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頂層設計,需要有專業的第三方平臺機構來承擔這樣的工作。
2、機制設計師
國家正在突破機制設計這一部分,但是目前依然非常復雜。機制設計就是合理的讓老師避免風險,由專業的第三方平臺機構來幫助老師做“防火墻”,設計好利益分享機制。國家課題成果用在私人企業,需要有專業的機構去研究、設計、對接,給政府、企業、學校做好各種約定、規則等事項。
3、資本引路者
借助資本力量推動環保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這需要有專業的平臺機構對初創基金和VC進行設計,讓學校及科研機構很好的參與到資本力量中來,讓企業弄清楚如何更好的投資,以最好的方式和學校合作。
4、與研究類課題的對接者
研究類課題的結構設計與改革,要與環保產業合理布局相一致。課題的落地需要智力機構參與,智力機構作為中間的橋梁,可以反促課題的合理落地。
5、市場的傳播員
任何的科研成果在落地前,市場的傳播對科研對接產業應用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市場上的傳播,會擴大科研成果商業機會的利用。互聯網時代傳播是雙向的,要有一系列的傳播方式去輔助推動科研成果落地。
在科技轉化中,要大力發展平臺型企業,不斷促進產業服務業的壯大,做好鏈接產業和科研機構間的橋梁作用,重點推進中小環保科技企業與學校的有效對接,輔助中小企業與資本市場的有效對接,借助平臺力量調動科研力量,推動環保產業的發展,這同樣也是E20環境平臺不斷努力的方向。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