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8-14 13:25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李艷茹整理
面對日益增加的生活垃圾總量及垃圾圍城的困境,垃圾焚燒未來垃圾集中處理途徑的趨勢日漸明朗。對此,E20環境平臺提出了“藍色焚燒”的概念,以期達到煙氣最嚴格化、污水零排放、排放指標可實時查詢的目標。
為更好地推進藍色焚燒概念落地,E20環評平臺整理了以下幾項有借鑒意義的國外垃圾焚燒案例,可供參考。
東京:及時收運 嚴防臭氣 余熱發電
在垃圾收運方面,日本根據“本地垃圾自產自消”的理念,23區內的家庭和單位每天產生約900萬人份的垃圾(日均約8000噸)全部在當天收集,并被運到附近的垃圾焚燒廠。
在臭氣治理方面,垃圾焚燒廠用風幕等方式阻隔垃圾臭氣外漏、在巨型垃圾槽內產生的臭氣全部被吸入焚燒爐,800度以上的超高溫在焚燒垃圾的同時,也將臭氣成分分解。通過使用多重防治排氣設備,去除焚燒時出現的煤塵、二惡英類、硫氧化物等有害物質。其實垃圾焚燒廠的煙囪冒出的白煙,不是煙霧而是水蒸氣。在運營模式方面,工廠利用焚燒爐產生的熱能發電,這不僅能滿足本廠所有用電,還能將剩余電量賣給電力公司 (賣電收入高達約98億日元,相當于5.88億人民幣) 。
丹麥能源之塔(Energy Tower):焚燒爐與建筑藝術的結合
丹麥的能源之塔是集垃圾處理與遠程供熱于一體的現代化垃圾焚燒處理廠,通過燃燒垃圾的方式發電,垃圾來源是周邊9個市及國外運來垃圾。其焚燒發電建筑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為焚化爐提供了反應屏障,而鍍鋁外層則帶來了工業美學的效果。能源之塔在2013年竣工,但直到2014年才開始真正地投入使用。這座發電廠的效率也非常高,據介紹,其能源的利用率高達95%,并且它能夠同時提供電能和熱能兩種形式的能源。而據該項目開發商ARA/NOVEREN介紹,該發電廠將大約可為6.5萬戶人家供電、為近4萬戶人家供暖。
此外,能源之塔有著極具觀賞性的外觀。其設計靈感來自于羅斯基勒大教堂,比如發電廠所使用的斜屋頂及較矮的建筑部分。焚化爐采用了特別的多孔設計,這讓它看起來極具觀賞性,特別到了夜晚的時候,人們還能透過這些孔看到爐內發出的光。建筑上的設計感使其真正與周邊景色融為一體,日光下,極具藝術性的造型與藍天白云交相輝映,是路邊靚麗的風景;而在夜晚,就像另一個星空,閃爍著光芒。
德國:立式焚燒爐的利弊探索
德國的wiesbaden市于1902年建造了一座采用立式焚燒爐的垃圾焚燒廠。這種焚燒爐在運行時,垃圾由爐子上方經過一個倒置喇叭口投入爐膛,燃燒空氣則通過水平渣井中的縫隙流入,在冷卻爐渣的同時也得到了遇熱。在喇叭口處,煙氣從側面引出,并在加入二次風后進入燃盡室,以將煙氣中攜帶的可燃成分(尤其是可燃氣體)充分燃盡。該焚燒爐高3米,爐膛橫截面為矩形,爐底尺寸為0.8m×0.8m。與箱式焚燒爐相比,立式焚燒爐的燃燒量較大,而且燃盡效果好,但仍存在人工除渣強度大的缺點。
(本文借鑒日本首相官邸網站中文版、中文業界資訊站、能源研究與信息雜志內容整合而成)
效果時代,垃圾焚燒產業如何實現升級轉型?由E20環境平臺、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上海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5(三屆)上海垃圾焚燒熱點論壇暨垃圾焚燒產業聯盟年會”將于8月21-22日(周五、周六)在上海同濟大學逸夫樓召開,圍繞“效果時代”的大背景和四個維度的“變革”,聚各方智慧與力量探討垃圾焚燒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