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半年起,環保企業+投資機構成立并購基金榜的模式蔚然成風,目前有11個此類基金,約有60億元資金正在尋找環保標的。 在環保領域,產業投資、并購基金早已不是新鮮事物。但2014年以前,并購基金由環保公司與投資機構聯合發起的實際鳳毛麟角。
2014年下半年起,此種模式開始集中出現,逐步成為行業及資本界的風潮。這類并購基金雖然因組織、控制以及分工模式不同有多種類型,但共有的最主要的特點是都以上市公司收購目標企業為退出渠道。這類并購基金的優勢在于,上市公司和投資機構可以實現:分工合作、風險共擔、各取所需。即:對于上市公司而言,一方面可以利用專業的投資團隊及其便利的融資渠道,放大杠桿,為公司儲備更多并購標的;另一方面將標的在基金公司下面運營一段時間,待孵化成熟后再注入上市公司,降低并購風險。
對于PE 等機構來說,待項目成熟后讓上市公司收購,即降低了獨自孵化項目的風險,且無疑擁有了一個更為理想的退出途徑。去年以來環保企業和投資機構共同發起成立的并購基金金額規模top10如下表所示。此類模式的環保并購基金有11個,總金額接近百億元。其中,基金成立后已落地的并購案例有3起,總金額為35億元。
觀點
可以看出,大部分基金在成立后還未有投資案例,約有60億元左右的資金正在尋找合適的購買標的。根據已有案例,一般并購基金成立之后半年左右將會有并購項目落地,這將成為2015年下半年環保領域投資并購的主要勢能。此外,從基金的投向來看,先河環保、巴安水務等業務較為定型的老牌環保企業發起的基金投向一般與其成熟業務相同或相關;而如高能環境、南方匯通等尚在成長期或轉型期的環保企業,其目標放的要更加寬泛,大多不限定于某一領域,而在整個環保產業中尋找心儀并購對象。
編輯:陳丹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