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電費賬單里,都包含有治理污染的支出,反映在每度電一分五的環保電價中,價格統一,童叟無欺。而以這項補貼政策為基礎,我國火電廠的脫硫脫硝工作進展神速,現在的脫硫、脫硝裝機率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美國的水平。
但是,火電行業大氣治理的硬件是都建設起來了,治理費用也給了,只是其中有多少在穩定運行,卻是一個只有“天”知道的問題。同時,眼下大氣污染問題更為嚴重的行業,已經轉向工業企業,他們的治污還處在自己消化成本的階段,處于“誰先做誰先死”的僵局中。
一個是花了錢難見效果的問題,一個是沒錢、少錢而不愿治理的問題,這都導致了我國大氣治理政策力度、投資力度與空氣質量改善的速度之間,存在著令人尷尬的巨大差距。
要打破僵局,引導企業行為,還得從錢入手。
給,不能不論青紅皂白;花,就是要給真正治污的項目
客觀地說,環保補貼政策對中國大氣污染治理框架的建立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正如一位環保企業家所言:政策是好政策,但卻選了偷懶的實施辦法。他所特指的是環保電價的發放:如今是不問是否切實治理污染、統一付給電力企業的做法。操作上管理部門一勞永逸,但是否真用在治污上,卻很難掌控。
拿著脫硫電價款,卻不按承諾認真運行脫硫設施,這種現象并不少見。時開時停、開設煙氣旁路、在線監測造假等行為,不只出現在小企業,不少大企業也出現在被“抓包”、扣減脫硫電價的處罰名單上。
全社會已經開始為污染治理買單,但付錢后卻對治理效果鞭長莫及,這種局面應該盡快得到根本性的改變。第三方治理模式被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寄予厚望,希望引入專業企業進行治污,將排污企業與治污剝離,從而理順監管渠道、提升治污效率。
想法是好的,但困難很大。原因很簡單:行業自己治污,自己掌控“分寸”,更省錢,甚至還能賺錢,這其中的好處如何愿意拱手讓人?因此,若真要推行專業化、市場化的治理,關鍵是補貼的方式要變化。
對于火電行業脫硫脫硝除塵,較為激進的建議是上述環保電價不能圖方便直接付給電力企業,建議以此為基礎成立治理基金,招標治污服務。在嚴格監管的基礎上,現行的補貼水平下,專業環保公司治污更具經濟性優勢。如此,可極大推動第三方治理在火電行業的推行。
同時,通過生產企業、環保部門的雙重監管,第三方必要盡責穩定運行治污設施,可確保脫硫脫硝的費用最大限度產生實效。
不過,個人之見,這種“激進”的方式不能被電力行業所接受。另一種較為溫和的方式是將電價款中環保補貼的部分單獨拿出來,放在國家電網,由其代為管理發放,這將對火電企業治理盡責起到一定的約束激勵作用?!半m然會增加一些管理成本,但收益也是明顯的?!?/p>
要扭轉“誰治污誰先死”,引導企業購買治污服務
當前,在大氣治理領域,重點整治已經不再只是以電力企業為目標,建材、冶金、化工等傳統重工業的污染問題更為突出。治理設施不健全甚至空白的同時,凸顯的是利潤下滑的行業現狀,經濟下行的經濟大勢。
“比如鋼鐵、水泥、冶金、化工等,在大氣治理方面的問題嚴重程度遠遠超過電力行業。”業內人士表示:“電力行業大氣治理這件事只能說辦得不夠好,但畢竟是已經辦了。但上述這些傳統行業由于沒有環保補貼政策,企業如果認真治理,自身要承擔的壓力太大?!?/p>
據地方反映,如果環保達標,一噸鋼生產成本的四分之一要給環保;如果切實治理污染,在現行經濟形勢下,競爭性企業“誰先做治理誰先死。”
對此,國電清新董事長張開元直言:“在沒有政策扶持的情況下,這些領域(大氣治理)里競爭性的企業沒法做??鋸埖卣f,誰先做誰先吃虧,誰后做誰受益,所以大家都在拖。如果實在抗不過去,那就是哪家便宜用哪家,糊弄了事。”他認為,過分苛責企業的環境意識恐怕并不合理,政府應在嚴格監管、加強引導、塑造公平市場環境上下功夫。
他最想呼吁推動的是由相關部委牽頭成立政策性的清潔空氣基金,推動第三方治理在大氣治理“疑難”行業中發揮作用?!耙猿闪⒒鸬姆绞?,為專業治理提供補貼或是低息無息貸款,鼓勵企業采購專業治理服務,比把錢砸向看不到效果的工程上要靠譜得多?!?/p>
從“誰污染誰治理”到“誰污染誰付費”,牽涉的不只是理念的變化,而是一連串政策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如:對治理效果如何進行科學計量考核?費用如何合理定價?企業如何在商業合同領域內進行責權劃分?一旦出事,如何究責擔責?一旦成立基金,如何公開透明管理,科學高效使用……
即使不是專業人士,都可列舉諸多問題和挑戰,但筆者相信好的政策設計,會讓治理所花費的真金白銀換來看得見的效果,會讓環保產業市場獲得開放、公平的空間。即便麻煩,也是值得的。
編輯:李晨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