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29 18:48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任萌萌
中國的垃圾焚燒產業現狀怎樣,未來又會如何?8月29日下午,在“2014(第二屆)上海垃圾焚燒熱點論壇”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先生代表E20研究院,從“政策”、“市場”、“社會”三個維度進行了解答。
政策:標準提高,催生并購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不斷加強對環保產業發展進行規范,薛濤結合8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內容,認為:“環保方面的運營建設被重視,有助于大力推進政府采購公共服務,包括相應投融資的改革,例如垃圾處理單元,大力推進PPP改革,是在從不同的角度推進環保公共事業運營的專業化外包,以推動政府采購公共服務。”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或將成為趨勢。
2014年《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出臺,尤其將二噁英的排放標準由原來的1.0ngTEQ/m3提升至與歐盟看齊的0.1ngTEQ/m3,薛濤直言:“我們不滿足于達到這樣一個提高的標準,我們要達到更高的標準”,因為“高標準”往往催生行業內新一輪的并購或重組,而且這個趨勢已經出現,例如2011年以來新環保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被首創(香港)有限公司收購等案例,“我相信,未來環保產業的并購和整合,包括對一些標準不夠高的垃圾焚燒廠的兼并和改造,都會是我們下一個階段的主旋律。”
垃圾處理收費正在向聯動收費模式轉變。目前垃圾處理行業正在建立并不斷健全更為合理的垃圾處理利益補償機制,例如寧夏銀川市繼廣東東莞之后,正在試行將垃圾處理費與水費合并收取,按自來水用水量計收垃圾處理費用,垃圾處理“計量收費”將是必然趨勢,薛濤坦言,“我們相信隨著前端收費的進一步到位,也會提高我們的垃圾焚燒標準,能夠給我們一個好的前景。”
市場:“埋”退“燒”進
焚燒日益成為垃圾處理的主流途徑。“垃圾堆肥的發展方向基本上走向了結束,”薛濤談到目前的垃圾處理方式,“填埋雖然仍然是我們主要的生活垃圾處理的方式,但是中國東部和中部土地資源稀缺。”結合湖南省制定的《關于推進城鎮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意見》,其強調今后湖南省城鎮垃圾處理將以焚燒為主,薛濤認為:“湖南省省政府發布的文件規定不允許縣鎮以上繼續改擴建垃圾填埋場,這樣的力度雖然有一些爭議,但實際上,從湖南看全國,這個趨勢將會使我們的垃圾焚燒在這五年內形成一個井噴的情況。”垃圾焚燒或將成為未來垃圾處理的主流方式,資源化利用才是未來垃圾處理的“王道”。
近兩年,垃圾焚燒項目迅速擴張。僅2012年與2013年相比,垃圾焚燒項目投資總額增長144.9億元,而衛生填埋項目投資總額增長48.4億元,餐廚項目投資總額增長13.9億元,垃圾焚燒項目的投資規模增長優勢不言而喻。同時“十二五”規劃要求到2015年垃圾焚燒日處理規模須達到30.79萬噸,設施數量也將近330座,薛濤認為:“預估在‘十二五’末期,垃圾焚燒設施的數量將增加171座,整個垃圾焚燒領域的投資規模的漲幅是最大的,這也是垃圾焚燒投資企業春天即將來臨的預示。” 垃圾焚燒發展空間巨大,市場規模有待進一步擴大。
社會:民意為天,“藍色”必行
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發展,垃圾處理已不僅由政策拉動,公眾輿論越來越影響政府與企業的決定。環境產業結構已是政府、企業、公眾互動的“三維結構”,社會公眾對垃圾處理的效果要求已經“高”過了政府對垃圾處理的計劃指標,“如何讓公眾接受”成為垃圾處理行業發展的關鍵,同時薛濤指出“這也是我們發起藍色焚燒重要的出發點。”
“藍色垃圾焚燒廠”將垃圾焚燒事業推向高標準化、健康化、娛樂化,而且能夠與社會多個領域共生,“從技術方面促進我們的垃圾焚燒和民眾達到更好的和諧關系。”同時,薛濤指出:“我們可以看到國家方面也加大了力度,比如說,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技術近期入選了‘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中央政府希望垃圾焚燒能夠被更多人接受。”
從技術層面去爭取公眾的接受,還包括建立數字化的焚燒工廠,薛濤指出,廠家設置實時的監控和監測,讓污染物排放指標實時由政府部門在網站上公開,也讓公眾有機會到焚燒廠進行參觀和查詢,能更有效地、更全面地接受社會監督,“用更公開的界面來體現我們和用戶、居民之間的和諧的關系。”順應民意,同時也引導民意,把握住關鍵,求得發展。
在新標準及來自社會、政府的各方壓力下,中國垃圾焚燒產業的二次變革時代已來臨。如何達到新的垃圾焚燒污染物控制標準、如何解決群眾的鄰避效應、如何在新的市場環境中生存已變成各垃圾焚燒廠不得不深度思考的問題。與當前市場形勢相匹配的政策法規將相繼出臺,包括發改委推進的特許經營法立法和建設部、財政部即將推出的深化市政領域PPP的意見,薛濤認為:“法律的本身保障我們投資者的利益,對我們構建更好的PPP三方關系都是一個好的進展。”同時,目前的中國經濟轉型也將對垃圾焚燒行業的市場競爭環境產生深刻影響,混合經濟體或許面臨較好的發展機遇,最后薛濤總結:“相信在這五年之內,產業并購和整合也會進一步加劇,這也是造就垃圾焚燒優秀企業的機會。”
編輯:蔡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