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7-29 09:55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谷林 劉永麗
如何讓垃圾焚燒的火苗更藍、更純凈?如何讓焚燒項目和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在追求近零排放的同時實現資源化轉換?如何讓社會公眾接受、支持垃圾焚燒的同時為近零排放和資源化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些已成為每個有責任感的行業關注者無法回避的問題。嘗試用藍色經濟的理念重新審視垃圾焚燒,“建設‘面向未來的藍色垃圾焚燒廠’計劃,將結合我國的垃圾焚燒現狀,規劃一個愿景。”
近年來,垃圾焚燒作為集中處理垃圾的有效途徑越來越受到政府和業界關注。
“目前城市垃圾中的回收利用率只有2%,焚燒率為12%,填埋率為57%,多達28%被堆放。”華南理工大學教授、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劉煥彬接受人民網采訪時曾表示,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現在都難找到地方堆放垃圾了,發展垃圾焚燒是必由之路。
垃圾焚燒項目在快速推進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社會矛盾。
2013年12月,多起垃圾焚燒事件集中爆發引發社會關注:12月4日,溫州永強垃圾焚燒發電廠被爆污染嚴重;12月5日,上海江橋垃圾焚燒廠滲濾液處理一期工程廠房發生爆炸;12月17日,央視報道武漢市全部五家垃圾焚燒廠存在違規經營且日產約600噸“飛灰”未按國家規定進行固化處理。
因為民眾的擔心和不信任,垃圾焚燒廠選址頻發“鄰避事件”,垃圾處置陷入重重困局。
2009年番禺建垃圾焚燒廠風波后,2013年花都又發生數千人反對事件,在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燒發電廠和阿蘇衛垃圾焚燒發電廠都曾遭遇居民的抗議,迄今都未能建成運行。
今年4月,湖南湘潭市政府擬建的垃圾焚燒項目在5月下旬被強制停工。同在5月,浙江杭州余杭民眾因反對垃圾焚燒的群體事件引發全國關注。
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張益認為,部分原來垃圾處理設施標準偏低、運營不善、監管缺位、污染超標,造成公眾的不良印象和抵觸心理,是引發“鄰避事件”的首要原因。而其中,以二噁英為首的有毒有害類煙氣排放是民眾心中“最深的恐懼”。
如何讓垃圾焚燒的火苗更藍、更純凈?如何讓焚燒項目和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在追求近零排放的同時實現資源化轉換?如何讓社會公眾接受、支持垃圾焚燒的同時為近零排放和資源化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些已成為每個有責任感的行業關注者無法回避的問題。
甚至有段子提出,要想解決中國的垃圾焚燒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外國,把焚燒廠建在政府隔壁。資料顯示,維也納、法國魯昂垃圾焚燒廠建在市中心,設計精美;廣島、京都、首爾的也很漂亮,有些地區焚燒廠煙囪上還有觀光塔。
中國工程院院士岑可法曾指出,“垃圾焚燒近零排放是未來方向。”按照他的想法,根據需要,每個城市在市區就近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就近實現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效益顯著又節能減排,但目前的中國還遠遠沒到這種程度。岑可法介紹,“二噁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氫、重金屬等垃圾焚燒的二次污染物,不可能零排放,只能近零排放,這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8月29-30日,由E20環境平臺、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和上海環境集團聯合主辦的 “2014(第二屆)上海垃圾焚燒熱點論壇”,將直面垃圾焚燒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嘗試用藍色經濟的理念重新審視垃圾焚燒,并將牽頭聯合發起《建設面向未來的藍色垃圾焚燒廠倡議書》(下文簡稱“倡議書”)。
“藍色垃圾焚燒”行動以及“倡議書”發起人之一、中國固廢網總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傅濤指出,到目前為止,環境產業仍然囿于社會經濟運行體系的排放末端。而產業重心從末端轉移到經濟運行過程、從單元轉化為系統、從局部轉變為全部,這是在藍色經濟的思想啟迪下,在思維層面可能發生的轉變。“與以往的利益交換模式不同,藍色經濟思想更強調利益共生,在自己的生態系統里,實現微循環和零排放。”
張益也是此次“藍色垃圾焚燒”行動以及“倡議書”發起人之一,他介紹:“按照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達到國家的基本要求,而且要有更高的標準。”“建設‘面向未來的藍色垃圾焚燒廠’計劃,將結合我國的垃圾焚燒現狀,規劃一個愿景。”
7月30日,傅濤、張益等眾多行業專家,及上海環境集團副總裁邵軍、杭州錦江集團總經理王元珞、光大國際總經理王天義、喬德衛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優秀代表等,將齊聚上海“第51期環境戰略沙龍”,就此話題,圍繞建設高標準、近零排放的藍色垃圾焚燒廠的頂層設計、技術方向、運營模式三個維度展開深入討論。
8月29-30日,由E20環境平臺、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上海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4(第二屆)上海垃圾焚燒熱點論壇暨垃圾焚燒產業聯盟年會”也將于上海盛大召開。論壇特別以“面向未來的垃圾焚燒綜合解決方案”為主題,特別邀請傅濤、張益、住建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顧問總工白良成,住建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總工劉晶昊,E20環境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浙江大學教授李曉東等行業知名專家和企業家,共話行業發展,展望垃圾焚燒市場未來。敬請關注中國固廢網首頁專題,歡迎參與!
編輯:張凌超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