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5-22 14:20
來源:中國固廢網
“中國水業即將進入技術革命時代。” 中國水網總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近日如是表述他對中國水業發展的最新思考。
技術革命時代將到來
在2014中國水業戰略論壇上,北控水務主席張虹海曾自認為北控現在只能算個三流企業,因為它在技術創新上還沒有突出實力。而另一個“巨無霸”中節能副總經理余紅輝也承認,將來引領企業發展的是技術創新和模式的創新。
實力雄厚的綜合環境服務公司已經意識到,技術在環保產業中的角色和地位將越來越關鍵。而記者獲悉,不少國內的環保企業也已開始并購海外環保技術類公司。傅濤確信,對領跑企業而言,未來技術權重一定會逐漸超過資本權重。
那么,我們該如何以產業的視角全面審視環境技術的方向?那些技術企業的實踐,將會對環境技術的未來格局產生何種影響?
以水業為例,傅濤介紹,傳統水業是公共服務外部化的一個產業,是拿納稅人的錢做的服務,具有政策導向性。當污水橫流、垃圾遍野的時候,首先要保證居民生活環境的安全性,因此“無害化”是核心。但隨著環境產業的縱深發展, 無害化的要求越來越高。
若僅從無害化角度考慮,水務行業是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真正的專業公司很少,技術水平普遍不高。水務行業無害化的技術研發,這20年已基本做完了。
傅濤指出,未來環保產業的重心將是如何發掘廢物中的價值。以污泥為例,全國每年會處理400億噸的污水,產生4000萬噸的污泥,每噸污泥平均處理成本為200元左右;僅從無害化角度考慮,污泥產業年產值為80億現金流,這個產業并不算大。但如果挖掘污泥中的資源價值,產業體量會增加好幾倍。
從技術向技術產業的轉型
在此背景下,對于技術型環境企業來說,該如何實現內生性成長?同時對于產業發展來說,如何更好地實現技術的產業化價值?
技術只有落地,才能真正促進產業發展,才具有真正的產業價值。
“不能產業化轉化的技術不能引領技術的未來,不能與市場結合的機制就不能在產業中落地。”傅濤說。他認為,僅僅靠研究機構力量來支撐環境技術進步的時代已經終結,未來環境科技終究要通過產業應用接通地氣,環境技術進步的主力軍屬于市場主體。
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連續召開了7屆的中國水業技術論壇于2014年開始向技術產業論壇轉變。而在這樣的轉變之前,中國水網也早在去年就完成了自己的轉型與升級——從一家行業信息機構向產業服務機構轉變,并定位于:中國環境領域最有影響的產業縱深平臺, 。以傳播環保正能量、凝聚產業力量,用平臺促進環境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為使命。
技術論壇向技術產業論壇的轉變,是在大的產業發展和公司轉型背景下,對技術發展和產業關系的思考結果。
環境產業的發展,一是基于政策推動,再就是基于技術促進。在水業戰略論壇之后,傅濤希望,技術產業論壇,可以超越之前就技術談技術的狀況,打破水、固廢與大氣的領域區隔,更多著眼于技術與產業的關系,關注技術型企業和企業家,真正促進政策與技術對環境產業的雙輪驅動。
6大單元,突出產業內容
據了解,2014環境技術產業論壇在內容設置上,特別突出了產業內容,論壇共分為6個單元:
技術政策與技術產業方向。特別邀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以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副院長王凱軍、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中國水網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等政府領導及行業專家,主要從政策層面,分析技術發展的趨勢。并探討“產業生態族群引領產業技術發展”的路徑思考;
環境技術市場的頂層設計。以政策和技術產業趨勢為基礎,為產業勾勒出未來5年的成長戰略地圖,充分展示產業族群的服務思路和理念。并從環境技術倫理角度,探討構建技術市場競爭準則,建立技術競爭底線與商業道德。此外,重點探討環境醫院與系統解決方案中心,以及技術市場融資租賃模式。并邀請“藍色經濟”理念推廣人朱盾鳴為行業分享這一全新的思維模式。
創新企業的原動力。這一單元重點挖掘技術型企業和他們領導人的故事,邀請在技術領域市場具有創新精神、實踐成果,和人格魅力的企業家交流、分享其商業模式、企業文化、創新之路等。
產業視角中的環境技術機遇。在諸多內外部思考之后,此單元特別邀請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張辰、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韻、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戴曉虎、上海環境院院長張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永會等知名專家,主要圍繞四大環境領域,探討城市環境治理、中小城鎮及農村治理、生態修復、工業園區治理的現狀、問題與機遇。
優秀品牌發布。結合實踐成果深入調研,現場發布2013-2014年度環境技術領域的優秀品牌。
總裁對話。與領軍者面對面,交流領跑企業的創新故事。作為論壇的壓軸環節,希望總裁的分享可以碰撞出更多與會者的思想火花。
論壇時間:2014年6月20-21日,地點:北京友誼賓館。更多論壇信息,請關注論壇專題和中國水網近期網站、微信的相關報道。
http://zt.h2o-china.com/meeting/2014/2014_8th_tec/
編輯:田皓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