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固廢網訊 5月31日,“第二屆可持續的固體廢物管理研討會”在清華大學環境節能樓召開,主要圍繞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展開討論。來自住建部城建司、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典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主管部門以及相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領導與專家、環保公益組織代表、分類收集試點社區代表等約150人與會,通過報告與討論方式,交流經驗,剖析問題,凝聚共識,推動生活垃圾分類事業的進步。

會議現場
垃圾分類成效甚微
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是其源頭減量、高效利用和安全處置的重要基礎,是環境領域公眾關注度最高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是國內各大城市著力推進的市政建設與環衛管理重點工作。
近年來,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深圳、蘇州等城市結合各自城市的實際,開展了各具特色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工作,可是“類似西方的‘正規垃圾分類收集’至今成效甚微,” 清華大學教授聶永豐在研討會上稱。
建設部10年前在北京、上海、 南京、廣州、廈門、深圳、杭州、桂林推進的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并未取得真正進展,聶永豐認為,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由于大量真正可回收廢品在垃圾投放前已被產生者回收,投放進入環衛系統垃圾物流可回收物很少,可分性很低;分類過細、分類名稱過于專業化,參與分類收集的市民難以掌握,做到難正確投放。日光燈管等有害垃圾無處消納,即使有消納渠道,收運部門也難以承擔昂貴的處置費用;分類收運和分類處理不能及時跟進,嚴重挫傷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即使“正規垃圾分類收集”取得真正進展,也不會對垃圾減量產生明顯作用,聶永豐說。
我國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策略
談及我國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策略,聶永豐指出要借鑒發達國家垃圾分類管理的經驗,制定清晰的垃圾管理戰略和處理技術路線。
德國和其他歐盟國家在不斷探索基礎上所確定的垃圾管理戰略是:盡可能避免和減少垃圾的產生,盡可能對產生的垃圾進行回收利用,盡可能提高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能源利用率;減少垃圾填埋量/禁止原生垃圾直接填埋。
在這一戰略框架下,各國的生活垃圾處理技術路線因人口聚集程度、土地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生活垃圾成分和性質等情況不同而有所差別。
與發達國家垃圾相比,我國垃圾特最明顯的差異是:由于由于大量真正可回收廢品在垃圾投放前已被產生者回收,剩余生活垃圾的可回收物不多,但可降解有機物和水分含量很高,致使我國垃圾難以處理。
垃圾的高可降解有機物和水分含量源于廚余的高含水率(85-90%),采用簡易方法將廚余所含水分降低幾個百分點,就可以明顯使垃圾減量并降低其含水率。從長遠看,推行干濕分類收集,單獨收集降低含水率的廚余,可以通過生物處理實現其資源化。
據悉,本次研討會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住建部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研究所聯合主辦。可持續的固體廢物管理研討會定位為“學術性、專業性、建設性、公益性、民間性、開放性”,今后將每年舉辦一次,每次針對固體廢物管理領域一個熱點問題開展專題研討。
編輯:劉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