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2-19 14:34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楊瑞雪
“自2003年相繼投資廣東順德和江蘇蘇州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進入固廢領域以來,光大國際通過多年發展已轉型成為一家以環保基建投資為主的綜合型企業集團,市值由2002年3億港幣,增長到目前的160億港幣,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光大國際北京辦事處負責人梁海東在近日舉行的“第六屆固廢戰略論壇”上與再會嘉賓分享了光大國際在三種身份下的十年跨越式發展。
三種身份
固廢領域目前是資本為王的時代,活躍的資本市場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主動力。光大國際憑借雄厚的資本、先進的技術、豐富的項目經驗及多渠道發展模式走在固廢市場的最前列,成為固廢領域的領軍企業,榮膺“2012年度中國固廢行業十大影響力企業”之首。
光大國際在香港主板上市,香港開放自由的資本市場為光大國際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梁海東表示,香港主板上市公司的身份為公司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開放自由的資本市場環境帶來強勁的競爭與壓力,但正是這種壓力成為公司茁壯成長的動力。公司通過多種途徑拓展融資渠道謀求發展,公司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光大國際投資、建設、運營了60余個環保與新能源項目,投資總額約200億元人民幣,城市生活垃圾焚燒項目日處理規模超過1萬噸。
光大國際是光大集團的旗艦公司,光大集團是中央管理國有重要骨干企業,管理資產達上萬億。梁海東坦言,光大國際只是光大集團的一小份子,公司從未向集團拿過一分錢,但光大集團的知名度確實為公司發展帶來一定便利。另外,梁海東還特別提到另外一個特殊身份——外商企業。他表示,雖然目前來看作為外商企業并沒有得到額外的優惠,而且外匯管制還帶來一定的束縛,但對公司項目發展還是有所幫助的。例如在政府決定某個項目歸屬時,外商企業可通過另一些渠道去認可,最終達成合同。
十年崢嶸
“3年巨虧2億港元,股東權益為負,企業隨時有可能關門。” 光大國際行政總裁陳小平在一次接受《財經國家周刊》采訪時談及十年前的光大國際時說道。10年前,光大國際是一家綜合性公司,業務涉及木材、房地產、路橋、貿易、物業管理等。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光大國際出現了嚴重虧損,瀕臨破產,亟需轉型。經過兩年的摸索,光大國際將目光鎖定在環保這個朝陽產業,并確定了三大主業:垃圾發電、環保水務處理和新能源。
陳小平形容: “光大國際的轉型,是一個再創業的過程”。在確定發展環保業務之初,光大國際必然經歷了一段四處碰壁的艱難歲月。由于缺乏環保節能方面的相關技術和市場積累,光大國際很難從市場上拿到項目,參加項目投標也屢屢碰壁。直到在江蘇蘇州開建第一個垃圾發電廠,光大國際的發展出現了轉機。由于發電廠在機器調試期間出現故障,光大國際著力于進口爐排爐的本地化技術改造,并決定自主研發爐排爐。隨著技術難題的一步步解決,以及已建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產生的示范效應,光大國際為項目投標四處碰壁也成為歷史,一些城市的政府部門開始主動向光大國際邀標。
如今,光大國際的項目已經遍布全國,并得到了外界的認可。在光大國際的三大業務中,環保能源業務占到了50%,環保水務業務占到了30%,新能源業務占到了20%。從2002年到2011年轉型的10年間,光大國際的人員配置從12個人增加到2000多人,總資產增加了5倍,凈資產增加了6倍,銷售收入增加了13倍,利潤增長超過規模擴張,市值更是從3億港幣上升到2012年的160億港幣。看似簡單的數字直觀地折射出光大國際的變革與發展,十年跨越成長為環保領域的標桿企業。
未來戰略
到2013年3月,光大國際轉型10周年。在轉型過程中,光大國際摸索出適合自身的BOT(建設-經營-轉讓)和TOT(移交-經營-移交)的運營模式,并通過組合發展與集約發展完善產業鏈,創建了光大國際獨特的盈利模式,即項目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技術研發、設備制造等,都由光大國際進行一體化運作,并在做出成績、贏得口碑后,再將業務延展至其他領域。這種集約發展、產業鏈條短的商業模式,為光大國際贏得了更大的利潤空間。
在國內垃圾處理行業日漸飽和、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光大國際已經放眼于國際市場,目前先后與亞洲開發銀行簽署了兩期貸款協議共四億美金,向亞洲市場輸出設備、管理及技術經驗。在接下來,光大國際將繼續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力爭走出亞洲,邁進國際市場。梁海東透漏,光大國家目前正籌備與世界銀行再接洽,并有望在2013年底前交出一份成果。除卻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拓展,光大國際將格外重視技術發展,加大在技術方面的投入,將拓寬的產業鏈夯實,以開放的姿態踏實前進。
編輯:楊瑞雪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