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07-25 09:24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趙寧 成楊 蔡囊
今年6月,江蘇、安徽、河南等地接連出現秸稈焚燒造成嚴重空氣污染、引發多起車禍和致使多人死亡的現象,中央電視臺6月25日的《焦點訪談》節目對此進行了專門報道,秸稈焚燒問題再次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秸稈如果不焚燒,應該如何處理?秸稈產沼氣,技術上又有哪些問題?帶著這些疑問,中國固廢網采訪北京化工大學李秀金教授,探討秸稈資源化利用之道。
技術進步和政策扶持是關鍵
李秀金表示,技術與政策的支持是解決秸稈資源化利用難題的關鍵。根據農業部2010年完成的全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專項調查顯示,在2009年,全國秸稈理論資源量為8.2億噸,其中可收集資源量為6.87億噸,每年廢棄焚燒的秸稈總量達到2.15億噸。李秀金表示,如果將廢棄焚燒的2.15億噸秸稈全部實現資源化利用,那么,除了將現有的技術最大化利用,還需要進一步開發新的秸稈利用技術。目前,飼料化和還田利用是秸稈資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徑。最近幾年,推廣比較多的新技術有:秸稈固化成型技術、熱解氣化技術、秸稈產沼氣技術、秸稈直燃發電技術、培育食用菌技術、利用麥秸做一次性餐盒等。總體而言,秸稈利用技術發展沒有特別成熟,秸稈的消耗量也比較有限。
除了技術之外,政策的扶持也是解決秸稈問題的關鍵。李秀金強調,只有得到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秸稈的能源化利用才會日漸成效。財政部2010印發的《秸稈能源化利用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提到,中央財政將補助資金支持秸稈能源化利用,支持對象為從事秸稈成型燃料、秸稈氣化、秸稈干餾等秸稈能源化生產的企業。但支持面還不夠廣、支持力度還不夠大。
秸稈產沼氣 聯合厭氧發酵技術值得提倡
談及秸稈產沼氣技術,李秀金表示,以秸稈為主原料、輔以其它廢物的“聯合厭氧發酵”技術值得提倡。該技術將多種原料混合處理,可有效保證原料供給、有利于實現規?;a,避免餐廚垃圾、秸稈、污泥等單獨厭氧造成的重復建設問題,還可以打破區域限制,普遍推廣應用。因而以秸稈為主原料的“多原料混合厭氧發酵”將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對于國外的厭氧發酵技術引進到國內面臨的問題,李秀金分析,國內外原料特性不同、國內管理效率低、對國外技術缺乏深入的理解、裝備質量差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如果對國外的技術只停留在表面理解上,那在工程的實際運行中就容易出現很多問題。”
同時,李秀金表示,秸稈沼氣的產業化之路尚處初期階段。需要從政策支持、工程規模、產品的高值利用、原料的多樣化、技術和裝備的深入研究等多個層面開展研究和發展完善,才能夠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編輯:吳妍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