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10-25 11:53
來源:中國固廢網
作者:李艷茹
在多省市遭遇垃圾圍城的今天,各地對城市垃圾的處理方式各有千秋,所得到的處理效果也良莠不齊。如何在可選的方案中挑出最適宜的技術路線,成為了開展此類項目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
在進行方案選擇時,目前普遍認為的選擇制約因素大致包括城市概況、技術、經濟和財務、以及法律政策等方面。
技術與政策,孰輕孰重?
城市政策不僅影響垃圾的收運和管理模式,從而間接影響垃圾的處理技術選擇,一些法規的制訂也直接影響垃圾的處理技術的選用。例如《對焚燒產生二次污染的嚴格控制法令》使經濟上難以承受的中小城市不得不考慮其它方法。
同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最終都要達到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目的。這就要求了相關技術人員應在城市垃圾處理技術上不斷改進,以符合行業更高標準。企業的核心技術通常是企業的最重要競爭能力之一。
在垃圾處理行業,長期存在著一種奇怪的現象:政府管理人員把城市垃圾處理行業的問題更多地歸咎于技術問題,而研究機構人員把行業問題更多地歸咎于管理問題。那二者孰輕孰重?應當怎樣協調才能保證行業最高效率發展?
清華大學水業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認為,垃圾處理總體上屬于環境服務業,而且是社會性很強的環境服務業。從另一種意義上說,垃圾行業又是管理和技術相結合的物流管理。由于垃圾本身是所有的消費品經過消費后產生的廢物,垃圾從產生到收集、回收和處理的整個管理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物流過程,需要管理和技術的緊密協調。理解垃圾處理的服務業特征十分重要。具體的處理技術只是實施無害化、減量化等服務的具體措施,而不是全部,有些時候甚至不是核心環節。
在2011上海(第三屆)水業熱點論壇上,江蘇省住建廳何伶俊副處長曾就污泥處置問題談論過技術與政策的相關性。他提到,僅有技術或僅有政策都不夠技術和政策應該是相輔相成,形成體系。再好的管理體系都需要技術的支撐,再完美的技術政府不知道就沒有市場。
選擇技術時需考慮什么?
據了解,目前國內的城市垃圾處理方式主要可分為衛生填埋、焚燒和高溫堆肥3種。在實際應用中,通常對這三種基本形式進行有機組合,形成比較典型的垃圾處理工藝路線。
清華大學水業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認為:技術選擇的原則是在系統最優的背景下,全面考慮全過程中的整體經濟性、科學性和環境可持續性。除了社會經濟的復合因素之外,在技術的選擇上仍然有一些共性的客觀因素可以把握。
其一,填埋場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是技術發展遵循的普遍原則。
目前,全球的垃圾處理設施有幾個典型的方式,美國和英國絕大部分采用填埋處理,日本絕大部分采用焚燒處理。由于美國人口密度小,垃圾處理工藝有70%采用衛生填埋的方式。英國盡管土地資源遠遠比不上美國,但是英國土壤結構具有良好的防滲能力,因此85%的處理設施采用填埋工藝。日本的土地資源非常有限,促使日本的垃圾處理76%以焚燒為主。由于中國地源遼闊,東西部城市之間的差異較大,有關垃圾處理工藝路線的選擇也要考慮不同城市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
其二,在污染控制全成本分析基礎上進行選擇。
從污染控制全成本角度分析,如果一項技術能夠節約土地、減少長期的維護費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盡管當前的成本看起來高,最終成本可能還會低。而如果只看到部分成本,沒有充分分析污染控制和環境保護的全部成本,往往會在項目執行以后帶來額外的成本或者造成環境的二次污染。在全成本基礎上進行比較和判斷才能真正反映一種技術或工藝的競爭能力和適應性。在沒有全面進行分析的綜合的基礎上,僅僅判斷垃圾的噸處理成本來鑒定技術或工藝的優劣、甚至經濟上的比較都是不科學的。
由中國固廢網、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11第五屆固廢戰略論壇”也即將于12月2日~3日在北京新大都飯店拉開序幕。
屆時,針對城市垃圾處理的情況,到場專家又將做出如何評價?敬請期待。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