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19-21日,由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主辦,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中環協技術咨詢中心承辦的“第四次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技術與設備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院長徐文龍作為嘉賓進行了主題發言,下面是我們為讀者摘選的主要觀點之二: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院長徐文龍
大多數設市城市(尤其是經濟基礎較好的城市)已普遍建成
衛生填埋場,使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具有了基本保障。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需要在十二五期間逐步解決。
一是滲瀝液處理問題突出。尤其是2008年出臺填埋污染控制新標準后,許多滲瀝液處理設施都需要進行技術改造,以滿足新標準要求。
二是新征土地建設衛生填埋場已經成為越來越困難的事情。 由于生活垃圾的收運服務范圍不斷增加,生活垃圾成倍增長,造成已建成的衛生填埋場使用年限顯著縮短,產生了擴建或新建的需求。
三是非正規填埋場的治理亟待完善。隨著一大批衛生填埋場的投入使用,老的簡易垃圾堆填場隨之封場,但絕大多數僅僅是簡單的覆土停用。根據經驗,垃圾填埋場封場后,堆填的垃圾仍會持續降解,直到穩定,大約需要二三十年時間。這些非正規填埋場的快速穩定化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包括填埋氣體的收集利用和處理、滲瀝液污染的控制、周邊土壤的修復等等。
一些經濟發達的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城市,積極發展垃圾焚燒發電,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同時,焚燒產生的污染問題引起的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發展焚燒需要一些基本條件,如垃圾熱值、處理規模、經濟能力等。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生活垃圾處理實踐表明,生活垃圾焚燒技術本身是成熟的、可靠的,在我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的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 這些發展焚燒的城市,普遍存在一些共性問題。
部分生活垃圾焚燒廠煙氣處理裝備配置和運營水平有待提升。
焚燒飛灰無害化處理水平總體上仍偏低。
需要大力加強焚燒運行過程的監管,確保安全達標運營。
我國在餐廚垃圾單獨收集處理方面已經有了較大突破,涌現出一批專業從事餐廚垃圾處理的技術和企業。全國有二三十個城市出臺了餐廚垃圾管理辦法,并建設了餐廚垃圾處理設施。
由于生活垃圾分類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我國的管理體制下,生活垃圾干濕分類成為一種重要選擇。其中濕垃圾主要是可降解有機垃圾,適合于采用生物處理方式。
從長遠來看,我國厭氧消化技術的國產化進程也有所加快,歐洲興起的機械生物處理技術(MBT)在我國也會逐步有所應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廢品回收網絡,回收利用了大量寶貴資源。
雖然我國生活廢品人均產生量相對發達國家較低,但回收比例與發達國家的平均回收水平大體相當,約占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的四分之一。
北京市在2008年實現了申辦奧運會承諾的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30%的目標。生活廢品回收量沒有專項統計,每年約有4000萬噸。
目前,廢品回收主要以市場方式運作,民間約有二百多萬“垃圾大軍”從事生活廢品回收,初步形成了生活廢品撿拾、收集、運輸、加工和利用的產業鏈。
5、生活垃圾處理從城市走向縣城和鄉鎮
在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理念下,我國一些地區加強了生活垃圾城鄉一體化收運體系建設。
從2006年開始,四川、山西、山東、廣西等省、自治區大力推行城鄉清潔工程和環境綜合整治;2008年浙江省、河南省實現了縣縣建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安徽省提出用10年時間在全省建設農村環衛設施。
一些縣市還突破行政界線的范疇,實現了區域垃圾處理設施共享,如江蘇南通、如皋、靖江、通州四市共用一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編輯: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