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廢行業——一個原先被看做冷門的行業逐漸變熱,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安全處置的話題持續升溫,生活垃圾、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廢舊電器電子產品的處理處置,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等話題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來自政府、民間、企業的關注。近日,威立雅環境服務(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小華在接受中國固廢網記者采訪時認為,“十一五”期間,在固廢處理方面,國家確實做了很多事情,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4年以來,尤其是進入到“十一五”以來,在2007年所發布的《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十一五”規劃》的推動下,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在加速,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以及能達到的無害化處理率均有明顯提高。截止到2009年底,全國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到71.39%,提前達到了規劃的70%的目標。2010年5月,住建部提出,2010年全國將新增垃圾處理能力6萬噸/日,城市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2%。
另外,民眾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是固廢行業發展非常重大的一個變化。從而這個行業演變成很熱門、政治敏感度很強的行業。同時,這個行業的產業化發展也有蓬勃之勢,不同性質的企業來來往往。
“十一五”固廢相關的規劃中,有許多設想已經實現了,但是有些方面是不是可以在“十二五”做得更好?周小華認為,首先,最重要的是遠期規劃和近期規劃確定的問題。“十一五”規劃期間很重視末端處置場所的建設,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遠期規劃跟近期規劃之間的關系。其次,要更好地結合中國社會發展的整體形態,不要只“就固廢、論固廢”。整個社會的發展,如城鄉一體化,工業演化,生活質量變化帶來的影響,都需要考慮,應該在一定高度上在規劃里進行定義。比如說,現在老百姓也比較看重的垃圾處理設施的選址距離居民區太近的問題,是不是應該設置一定的環境補償引入到規劃里?這里不僅是指單個城市的微觀環境補償,還要有更宏觀的環境補償,通過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來鼓勵全國的高水平的環境問題的解決。
關于技術選擇可以借鑒已有經驗,歐洲、日本、臺灣三個國家(地區)技術演化的過程可以給我們啟示。
周小華介紹,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歐洲、日本、臺灣的垃圾處理處置技術和當時的我國基本上處于同一水平線上,技術水平差別不是很大。
日本垃圾處理技術的發展依靠清晰的戰略。因為日本地少人多,填埋一定不是出路,垃圾盡量拿去焚燒,盡量減少填埋用地的消耗。發展到現在,它的技術方向,研究的是焚燒廠怎樣更好地運營,底渣、飛灰怎樣固化、熔融,底渣出去以后怎樣進填埋場,底渣進填埋產生的鹽的問題怎么解決。日本在垃圾管理規劃方面的的資源配置,技術朝向是這樣的。
臺灣原來的規劃是要在全島建設30個垃圾焚燒廠以解決臺灣的垃圾問題。近十年來,臺灣在建設中發現,建起來的垃圾焚燒廠沒有足夠的垃圾可燒了。因為臺灣確定焚燒這條路后,因為來自社會發展及NGO組織的壓力,促使政府重視垃圾分類,結果把垃圾在源頭分好了,回收利用了,進入焚燒廠的垃圾少了。臺灣這種方式的結果是有一部分焚燒廠空置,不過總體來說,垃圾的問題得到了更好的解決。
再說歐洲的經驗,在看得見的經驗里,周小華認為它最適合中國目前的狀況。歐盟數十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可用來投入到環保的可用預算不同,社會對環境保護的認知度和敏感度不同, 但是, 歐盟用了其十分的政治智慧和十分的勇氣, 依靠三個導則的制定, 確定了歐盟垃圾管理發展的遠期目標和適合各國實際情況的近期規劃的最低目標. 依靠歐盟的這三個導則,歐盟的垃圾才基本走出困境,同時,適合于這三個導則的技術才得以發展壯大。第一個是包裝導則,推崇源頭減量, 包裝品要盡量回收利用,極大促進了垃圾的資源化;第二個是填埋導則,這是整個歐盟垃圾管理規劃中的定海神針,它規定了整個歐盟國家在15年的跨度里應達到的目標,也就是到2016年進入填埋場的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機物不超過1995 年度可降解有機物重量的35%。 這個導則促進了焚燒和生物處理技術的發展;第三個導則是焚燒導則,極大的拉高了焚燒的技術標準; 并且,在BAT(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 最佳適用計術)原則的指引下,極大的提高了焚燒的技術水平。在三個導則的基礎上,歐洲的垃圾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發展了生化技術和焚燒技術,以及分類回收和分揀技術。
垃圾處理不存在焚燒好還是填埋好的問題,關鍵是我們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要解決哪里的問題,我們的目標最終想實現什么。周小華認為,我國技術選擇方面的爭議其實源自對上述問題沒有清醒認識。那么,我們國家垃圾處理終極目標是什么?
垃圾處理的終極目標是戰略問題。戰略問題,比如按照歐洲,進入填埋場的可降解垃圾為零,它的終極目標是這個。這不是可以馬上實現的,但是是需要現在布局.針對這個目標,國家需要進行資源配置和政策配置傾斜,技術圍繞這個戰略發展。另外一個問題是戰術問題,像很多城市,非常擔心垃圾圍城的出現,這是眼前需要解決的問題。用戰略的思維去解決戰術問題,方法不對。比如垃圾分類問題,歐洲分類、分選的貫徹花了10數年年時間。即使老百姓覺悟再高,政府行政能力再強,也不能3-5年實現分類、分選的完全實現。戰術問題需要戰術方法解決。
周小華說,從企業角度來講,威立雅環境服務在整體低碳,綠色城市管理的規劃,到最終處置的管理實現方面是很強的;,也很愿意幫助地方政府從整體城市管理的角度做一些工作,包括垃圾分類工作,怎么樣設計分類分選,分類分選中間采用什么樣的處置方式,以及如何把有效的安全焚燒和有效的填埋結合起來。在這方面,威立雅確實在歐洲和美洲擁有多年的實踐經驗。
在垃圾處理問題的解決上,最重要的是政府的決心以及智慧,我們也期待著“十二五”期間,“有勇有謀”的決策出臺。(中國固廢網 作者:全新麗)
編輯:劉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