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不用出小區就能倒垃圾了,而且每天都有人清理干凈,方便多了。”家住壽光市銀海路兆祥小區的李女士滿面笑容。以前由于該小區沒有自己的垃圾容器,她們需要將垃圾倒在銀海路兩側的垃圾桶里。
記者走在壽光市寬闊整潔的銀海路上發現,以前那些藍色的大垃圾桶確實已經不見了蹤影,只剩下干凈整潔、外形漂亮的分類果皮箱。我們發現沒有這些垃圾桶后銀海路看上去更美觀,更簡潔大方了。但是垃圾桶都去了哪兒?是否影響周圍居民倒垃圾?
“為了方便小區居民投放垃圾,同時讓銀海路兩側更美觀,防止因放置主要道路兩側放垃圾桶帶來的二次污染,給市民提供一個優美的居住生活環境,繼渤海路之后我們以繁華的銀海路為試點,對銀海路上的70多個垃圾桶實行了‘并點、進院’的方式,保留美觀的果皮箱,這也是我們環衛精細化、人性化管理的內容之一。”該市環衛部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經過前期調查摸底確定了各小區居民習慣往哪個垃圾桶投垃圾,直接將垃圾桶放在小區內,縮短了小區居民垃圾投放距離,方便了小區居民,更加人性化。同時也能起到改善環境、提高城市品位的功效。另外據介紹,該市環衛處現在每天會派車輛將垃圾統一清運到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做到垃圾的日產日清,不留污漬。
推行垃圾容器進小區,也正是城市環衛工作應更加注重細節管理,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更加考慮到市民的切身感受和實際方便的發展趨勢。
編輯:劉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