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8-09 17:22
來源:中國固廢網
原北京排水集團總工、現任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教授在中國水網會議上闡述我國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的戰略分析時,曾對涵蓋西方95%以上的主流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做了機會成本的對比分析。
機會成本是指為了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目前涵蓋西方95%以上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可以分為四大類,分別是深度脫水+填埋,干化+焚燒+灰渣填埋或建材利用,好氧發酵+土地利用,厭氧消化+土地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土地利用必須強調是農業用地,因為在林業、園林利用方面意義不是很大,利用量也非常的少,并且土壤改良也是不現實的,運輸的成本會相當的高。從正面分析四條技術路線的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看法、觀點將會非常的多。
從反面分析看,如果采用深度脫水+填埋的技術路線,將會失去三個因素:1、營養質無法利用,2、清潔能源難以利用,3、難以實現低碳排放。雖然填埋理論上可以收集甲烷再利用,但實際操作中收集甲烷是非常困難的。
第二條是干化+焚燒+灰渣填埋或建材利用的技術路線,如果采用的話,我們可能會導致:1、營養質無法利用,而且被破壞,2、沒有能量輸出,還需要能量的輸入,3、無法實現低碳排放,焚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否是碳中性還沒有定論。
第三條技術路線是好氧發酵+土地利用,這個過程沒有能量的產生,但一定有能量的輸入。由于好氧發酵的生物過程基本納入到碳中性里,因此這個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基本上是低碳。另外涉及到堆肥方面,目前西方國家越來越多的控制碳氮比,控制氧,控制濕度,如果控制不當就又變成了排放量。
第四條技術路線是厭氧消化+土地利用,現在基本主觀上還未找到它的機會成本,而且投資比較高、運行管理復雜。這是否是在國家層面上主張的技術路線呢?如果全國3000萬噸污泥采用這個技術路線,可以分析一下我們將會獲得的利益。首先,可以動態增加3~10%營養質的含量,在自然界中營養質的含量一般在1~10%,如果采用別的方法處理污泥,不主動啟動這個循環的話,每年將會失去3~10%的營養質,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損失極大。其次,可以產生約25億立方米甲烷的清潔能源,約可以發電40億度。第三,與其它技術路線比較來看,可以直接減少碳排放1500萬噸,間接減少化學燃料燃燒產生的400萬噸碳排放。目前碳排放已經不僅是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更多的關系到國家的巨大利益,所以說第四條技術路線可以成為國家的技術路線。
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好氧發酵+土地利用也是低碳的,雖然比較起來有機會成本的損失,但它可以是國家的第二條技術路線。對于國家污泥處理機制技術路線配套政策建議應制定技術路線的投融資優惠政策,清潔能源的財政補貼政策,合理的污泥進入土地標準,而我們國家的現有標準是全世界最嚴格的污泥處置標準之一。
編輯:周蕓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