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固廢網訊 2010年7月17——7月18日,由清華大學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一屆可持續的固體廢物管理研討會”在清華大學中意環境節能樓召開。
會議現場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加快,“垃圾圍城”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妥善的處理處置固體廢物,合理有效的進行循環利用已成為社會各界爭論的焦點。本次研討會的目的便是通過一系列的學術報告和現場交流,促進我國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領域的深層次學術交流,以期推動我國固體廢物管理熱點和難點問題的解決。另外,此次研討會也是歐盟第七框架項目“亞洲可持續的固體廢物管理”(ISSOWAMA)的區域研討會之一,是我國參與亞洲地區固體廢物處置國際合作及共同應對全球環境問題行動的一部分。
清華大學教授聶永豐主持了第一天的會議,并以“中國可持續固體廢物管理”為題,做了主題報告。城市固體廢物管理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從垃圾產生到最終處理處置的有組織的、專門的、復雜的活動,固廢管理包括垃圾收集、運輸、回收、處理處置等過程,以及對這些過程的監管。低碳經濟下的固廢管理應遵循三化原則,并制定明確的固廢管理戰略。我國生活垃圾含水率高(40~60%)、易腐有機物含量高(50~70(重量%)),資源化價值不大,難以處理,如:運輸、處理過程中易產生大量滲濾液;已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和臭味氣體;水分含量高導致熱值偏低;分選困難等。解決這個難題,可以參考國外垃圾處理模式:德國模式是從農村及部分環保覺悟高的人群進行試點;美國模式是將廚余垃圾破碎進入下水道;韓國模式是以干濕垃圾分開為主要目標的分類收集;日本模式則是以減少廚余垃圾中水分、控制生活垃圾水分作為管理目標。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副理事長陶華介紹了我國固體廢物管理的體制及主要法律法規。陶華認為,我國固廢管理主要面臨四個方面的挑戰:一是缺乏國家管理戰略;二是投入不足,設施短缺;三是管理制度缺失;四是科學技術水平落后。我國的固廢管理應該以垃圾處理為主作為近期目標,以垃圾的資源化和減量化作為中長期目標,倡導多元化處理方式,創新機制,完善制度,加強固廢處理的系統管理。生活垃圾問題的解決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和科學的管理制度。
此外,北京大學教授劉陽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巴塞爾公約亞太地區協調中心主任李金惠、中國環境科學院固體廢物研究所長王琪、清華大學教授王偉等也做了精彩的主題報告。本次研討會內容豐富,涉及固廢管理、垃圾焚燒、電子廢物、工業廢物、生物質廢物、餐廚垃圾等內容,與會者紛紛表示獲益匪淺。(劉永麗)
編輯:劉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