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水網市場調研報告系列之——《我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報告》顯示,截止到2009年2月,我國已建成并運營的污水處理廠已達到1572座,設計規模達到9125.87萬立方米/天,實際處理量達到6879.99萬立方米/天,在建污水處理廠2063座,預計處理規模至少將達到6000萬立方米/天,按目前污水處理設施負荷率計算,其建成后的實際處理量將達到近5000萬立方米/天,這也意味著,即使以后不再增加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在目前的污水處理設施負荷率情況下,預計到2010年底,我國的污水處理廠的實際處理量將達到近1.2億立方米/天。而根據數據顯示,截止到2009年2月,我國每天產生濕污泥近10萬噸,按目前運營的污水處理廠日產生濕污泥量計算,預計到2010年底,我國每天產生濕污泥至少達到近17.5萬噸。如此大量的濕污泥如何更好的處理,也成了業界的一塊心病。
而我國污泥的高含水率是污泥處理的瓶頸問題。由于污泥中含有細胞質和膠質,因此在傳統的處理技術下,脫水后的泥餅含水率仍然高達70%~80%。由于含水率高,使得污泥的減量化效果差,處理能耗高。如果將含水率從80%降至60%,那么污泥的量將會減少一半。此外,含水率高還使得這些泥餅難以被焚燒處理,只有含水率小于50%,泥餅才能達到焚燒要求。如果依靠蒸發來降低污泥的含水率,耗能巨大,得不償失。如何使得污泥的脫水率進一步降低,也成了領域內技術研究與關注的一個主要方向,水熱干化技術則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點研究方向。
水熱技術的最早雛形是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熱處理技術。在水熱技術中,污泥被放入密閉的容器中加熱,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污泥微生物細胞被破碎,胞內的水分被釋放;同時,在水熱過程中,大分子有機物發生了水解,膠體結構被破壞,大幅度地提高了污泥的生物降解性能。這項技術大大提高了污泥的脫水性能,從而提高了污泥處置技術向低成本、可持續方向發展的可能。
據了解,在2009年10月16-17日舉行的,由中國水網、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主辦的2009(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中國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上,對水熱干化污泥處理技術有著27年研究經驗的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王偉教授將針對污泥的水熱干化處理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全面的解讀。(肖瓊)
編輯:姚森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