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期間,來自北京、上海、重慶、西安、武漢等城市的近百所高校的環保社團和志愿者協會,分別前往所在城市的小學,給小學生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環保課。
這次活動是大型公眾參與節能活動“20行動”的一部分,由國際環保組織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起,“匯豐與氣候伙伴同行計劃”支持,在全國12個主要城市同時開展。
“減用塑料袋”、“植物的生命”、“北極熊的故事”、“節能燈大換裝”、“水和我們的生活”……高校環保社團的大學生們帶著不同內容的教案走上小學課堂,通過課堂講授和互動活動,使小學生們了解了與能源和氣候變化相關的豐富知識。
在北京市朝陽區,北京工業大學自然愛好者協會的同學們來到南磨房中心小學,以“認識植物好朋友”為主題,對4年級兩個班共70多個學生進行了環境教育。在課堂上,北工大的學生們用多媒體給小學生講述了人類與植物的密切關系,以及植物對于環境的重要意義。在教室外,大學生們還引導著小學生認識和了解校園內所種的植物名稱,并自己親手種植一些簡單易活的植物,體驗親手綠化校園的樂趣。
北京市海淀區后八家小學是一所打工子弟學校,學校的學生都是外地來京務工的農民工的子女,學校條件相對較為艱苦,學生們平日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環境保護相關的知識。做游戲,看動畫片,唱兒歌,畫環保袋,北京林業大學山諾會的同學們來到這里,用豐富多彩的方式給后八家小學的學生講述環保袋的意義,教育小學生們認識到塑料袋對環境的危害以及生產塑料袋的能源消耗,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身以及勸阻家人少用塑料袋。
“環境問題尤其是能源和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成為全球的重要議題,而青少年的環保教育對于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和能力的下一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WWF能源與氣候變化項目主任陳冬梅表示:“讓具有較高環保知識能力的大學生走進小學課堂,大手牽小手,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嘗試。”
北京之外的許多城市大學生也紛紛走進校園,把環保理念傳遞給小學校園里的弟弟妹妹。南京郵電大學綠色風環保協會和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的小朋友們玩起了環境主題游戲。學生們在地上畫一個面積不大的圓圈,在確保不能踩出線的情況下,三個三個地進入。隨著人數不斷地增加,在圈子里的孩子們活動空間越來越少,到最后,他們幾乎連立足之地都沒有。當人踏出了圈子,就表明環境無法承擔如此多的人口。這個游戲讓小朋友們明白了人類對資源的索取不能是無限制的,否則這個地球將無法承受人類對資源的消耗。
這些大學環保社團的學生們不僅給小學生們帶來了豐富的環保知識,他們活潑的教課方式也得到了小學教師和學生們的普遍歡迎。這種形式的環教活動,以后還將繼續廣泛的開展。
編輯:姚森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