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小城鎮環境基礎設施技術政策》中明確指出垃圾處理的“三化”原則,即減量化:通過生活垃圾的源頭分類回收,重復使用延長消費品的使用壽命,減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資源化:通過對生活垃圾、家用電器與電子產品的再回收和再利用,提高垃圾中有用成分的再利用率;無害化:通過采用合理適用的處理和處置工藝技術,控制生活垃圾處理處置及再利用過程中的環境污染。
垃圾填埋場的填埋工藝總體上也應服從“三化”(即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要求。據《中國西部小城鎮環境基礎設施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根據西部小城鎮多山地和丘陵的自然地理特點,在衛生填埋場類型方面,應多考慮選用山谷型填埋場:
山谷型填埋場通常地處重丘山地。垃圾填埋區一般為三面環山,一面開口,地勢較為開闊的良好的山谷地形,山谷比降大約在10%以下。此類填埋場填埋區庫容量大,單位面積用地處理垃圾量最多,通常可達25m3/m2以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較好,資源化建設明顯,符合國家衛生填埋場建設的總目標要求。山谷型填埋場的填埋區工程設施由垃圾壩、庫區防滲系統、滲濾液收集系統、防排洪系統、覆土備料場、活動房等組成。垃圾填埋采用斜坡作業法,由低往高按單元進行垃圾填埋、分層壓實、單元覆土、中間覆土和終場覆土。
在衛生填埋場選址方面,主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從防止污染角度考慮的安全原則;二是從經濟角度考慮的經濟合理原則。安全原則是填埋場選址的基本原則。垃圾填埋場建設中和使用后應保證對整個外部環境的影響最小,不使場地周圍的水、大氣、土壤環境發生惡化。經濟原則是指垃圾填埋場從建設到使用過程中,單位垃圾的處理費用最低,垃圾填埋場使用后資源化價值最高,即要求以合理的技術、經濟方案,以較小的投資達到最理想經濟效果,實現環保的目的。此外,在填埋場總體設計時,應充分掌握各項設施之間的相互關系,確定各項設施在全局中的地位和布置。
關于填埋場防滲系統,《指南》中指出:根據《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范》(CJJ17-2004)要求,填埋場場底要結合實際地形、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采取適當的場地平整措施,即對場地平整和石塊等堅硬物體的清除等,并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和不小于2%的縱向和橫向坡度。
《指南》中介紹到:場外處理法是指滲濾液經過預處理后,排入當地的污水處理系統與城市污水的合并處理的方法。此種方法對于垃圾處理規模較小,滲濾液產生量較小,經濟、技術相對落后的西部小城鎮地區尤為適宜,應用前提是垃圾填埋場一定經濟運距范圍內建有污水處理廠。
小城鎮生活垃圾總量少,絕大多數小城鎮生活垃圾日產總量不足50t,其產量容易受燃料種類、季節變化、集市貿易等因素影響而發生較強的波動,因此其填埋氣體量也因地而異。具體體現在:對于方便進行垃圾收集的城鎮地區,可以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基礎上建造區域性的較大規模的垃圾填埋場,這種填埋氣體量大、有回收價值的大型衛生填埋場通常安裝機械通風排氣系統,該系統包括一系列排氣井、集氣管、冷凝井和抽風機等設備。對于垃圾收集不便,填埋場分散,填埋氣體量低、沒有氣體回收價值的小型衛生填埋場,一般安裝簡單火炬直接燃燒排放系統。
終場覆蓋是填埋場運行的最后階段,作為人工襯層來建造的。覆蓋層的構成要有足夠的坡度,以便在降水量很大時雨水能排走。衛生填埋場的封場覆蓋系統由多層組成,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土地恢復層,即表層;第二部分是密封工程系統,從上至下由保護層、排水層、防滲層和排氣層組成。
編輯:姚森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