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8-07-30 09:37
來源:橫縣縣委宣傳部
橫縣不斷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化綜合管理新途徑,自2000年9月以來,經過8年時間的實踐與綜合治理,成功找到了一條適合縣城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及綜合處理的有效途徑,實現了垃圾處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三化"目標,率先成為廣西唯一實行大面積垃圾分類收集的縣城。
有著"中國茉莉花之鄉"和"中國茉莉花之都"美稱的橫縣縣城擁有近10萬人口,城區面積12平方公里。隨著城區建設的擴大和人口的不斷增多,縣城生活垃圾產量也隨之大幅度增加,垃圾日產量已由上世紀80年代的十幾噸增加到近年的60-70噸,且每年正以5%-8%的速度遞增。垃圾的增多給縣城的環境衛生帶來較大壓力。如何有效的解決縣城的垃圾處理問題已成為縣人民政府的當務之急和市民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為搞好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最大限度的減少污染,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 1993年,經國家教委和自治區教育廳推薦,菲律賓國際鄉村改造學院(IIRR)與橫縣人民政府簽定了開展鄉村綜合改造教育合作協議。
1994年-1999年IIRR與橫縣的教育、環境、衛生、農業四家部門組成項目實施小組,而垃圾資源化管理是合作項目的一個子項目。因此,該縣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轉變思維,創新思路,提出了在縣城建立垃圾分類試點的構思,并于1999年開始籌備"橫縣生活垃圾資源化綜合管理項目"工作,著手進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摸底調查、骨干培訓、宣傳發動、制定實施方案等前期工作,通過近一年時間的充分準備和宣傳動員,垃圾分類收集工作得到了各單位和廣大市民的大力支持。2000年9月3日,該縣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在縣城內垃圾污染最嚴重的老街-西街和馬鞍街兩段小巷共236戶居民住戶中正式啟動,以可堆肥和不可堆肥兩大類進行分類收集,由縣環衛站 免費給居民住戶發放分類標志桶,確定垃圾分類標準,組織專人上門收集和監督,統一定制收集工具,建立監督管理和獎罰機制等,經過三個月的艱苦努力,第一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得到了美國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和香港浸會大學黃煥忠教授給予項目基金、項目運作和堆肥技術的支持。因此,該縣從2001年4月開始,采用"先易后難,集中整頓"的辦法,有計劃、有步驟地擴大縣城的垃圾分類收集范圍,做到實施一片、成功一片、鞏固一片,再新發展一片。至今年6月底,該縣縣城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已普及推廣到了9300多個居民住戶、100多個單位、80多家大中型酒樓、13所中小學校和3個農貿市場,占服務范圍的70%,垃圾分類正確率達95%以上,縣城的生活垃圾清運量由原來日產60-70噸減少至現在的30-40噸,大大降低了垃圾處理成本。同時,為將可堆肥垃圾轉化為有機肥料,該縣于2003年2月在校椅鎮石井村建立了占地面積70畝、設計規模250噸/天的垃圾處理廠,采用香港浸會大學"敞開式抽氣堆肥法"的工藝流程,將可堆肥垃圾處理后變成高效優質有機肥,通過田間實驗效果明顯,成為廣大種植大戶的"搶手貨"。
8年來的實踐證明,橫縣實行政府主導、部門密切配合、公眾積極參與的城市生活垃圾綜合管理新模式取得新的突破,帶動了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化的發展,提高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環保意識、衛生意識、文明意識,提高了城市的環境質量,改善了投資環境,提升了"花都"的城市品位,得到了廣大市民和投資者的擁護和贊成。在橫縣經商多年的浙江金華茶商樓康壽深有感觸地說:"像橫縣這樣的垃圾分類收集的做法,確實很少見,效果也很好,花都的環境一天比一天美麗了,更堅定我們在這里投資創業的信心。"同時,該縣城市垃圾分類收集的成功經驗也先后吸引了美國、德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考察團前來考察和進行學術交流。美國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主席斯蒂芬·海因茨到橫縣縣城實地考察時,贊不絕口地說:"想不到橫縣縣城環境這么清潔、干凈、優美,市民文明意識這么強,就像一朵茉莉花一樣讓人喜愛,真不愧為'中國茉莉花之都'"。(肖高彩)
編輯:張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