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滿場中因垃圾降解而產生的氣體不僅會加劇溫室效應,而且對周圍人們的健康也會造成極大威脅。 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富含甲烷,是良好的燃料來源。在中國,利用垃圾填埋氣發電或作為燃料應用的潛力還非常大。9月23至25日舉行的IFAT CHINA 2008上,國際技術提供商,服務商和投資人將與中國能源業界專家和決策者們將聚首上海,就相關問題發表意見。
聯合國稱每年有1.48億噸垃圾被填入中國各地的填埋場中,隨著生物和化學降解,這些垃圾中的有機成分每年都產生數量巨大的甲烷,每噸生活垃圾現在每年能產生150到250立方米填埋氣。
如果不加以技術處理,填埋氣將形成不小的危險。填埋氣中所含甲烷和空氣中的氧氣混合可能產生易燃甚至爆炸氣體,其中的二氧化碳如果占到空氣中9%以上的比重就會造成人類窒息。填埋氣中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如硫化物質等,它們只需極少分量就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除上述對人類健康的損害外,未經處理的填埋場逃逸氣體還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甲烷被認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物質之一:它對溫室效應所起作用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倍。如果使用燃燒一類的熱方法對這些氣體進行處理,所產生的不良效果就可以減輕,但更好的解決辦法則是開發填埋氣中的可用氣體發電和作為燃料使用。2.5立方米的填埋氣可產生相當于1升天然氣的熱量。
國際減排交易制度的存在則讓填埋氣開發更具吸引力: 由能源利用所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現在可以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CDM,即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該機制在京都國際環境大會上通過,主要支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家進行合作,開展環境保護項目。該機制的運作主要是首先對電廠、工廠或填埋場的年排放氣體量進行測算,然后計算出如果填埋氣被利用來作為燃料或者發電將消除多少溫室氣體,接下來由來自發達國家的公司投資興建一座以垃圾填埋氣為燃料的發電廠并由此接收到溫室氣體減排證明。這樣投資者就可以為其在國內的公司減排達標取得指標,或者他也可以選擇將該證明在減排交易中出售給其他公司。該機制的主要目標是在最小的支出條件下盡量降低有害排放,并同時幫助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獲得他們本來無法承受的新技術。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填埋氣項目還十分稀少。“目前在中國約有680個垃圾填埋場擁有最低限度的被動排氣系統,如填埋氣井或收集管道等。相對應的,目前僅有20家CDM填埋氣項目正在運營中 --- 其中8個已經開始運作,3個正在建設,剩下的9個則還在設計階段”,Heinz-Peter Mang說。這位德國專家由國際移民與發展中心(CIM)派出,正在北京科技大學擔任生物能源與可持續衛生管理顧問。
去年夏天,世界銀行也簽署了第一個在中國進行的溫室氣體減排協議,協議內容就是垃圾填埋氣項目。項目所處理的氣體來自中國重要港口城市天津的雙口填埋場,那里每天填埋800-1000噸垃圾。
天津清潔能源與環境工程公司(TCEE)將利用管道收集該填埋場產生的氣體并將其引導至電廠焚燒,所產生電能將輸入北方電網,之后TCEE可以將每年635,000立方米的二氧化碳排放額度出售給由世界銀行管理的西班牙碳基金。生物氣體專家Heinz-Peter Mang認為垃圾填埋氣項目是中國引入清潔技術和追求可持續垃圾管理與能源的良機: “出售排放證明是一項重要的補充性金融工具,但它只在部分情況下單獨有效。如果是開發垃圾填埋氣,則情況又不相同。因為這樣的項目投入低,僅僅依靠出售排放證明就可以盈利。”
編輯:王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