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6-10-15 08:26
來源:北京奧組委官方網站
綠化美化鋪裝道路、改造上下水和電路系統、增設垃圾收納處理設備、安裝修建路燈公廁等公用設施……在迎奧運環境建設中,海淀區不僅城區環境大有改觀,農村地區的環境建設也不甘落后。通過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制定《村民公約》,垃圾換購這三大“攻略”海淀區正在著力打造奧運時代的新農村。
攻略一:亮出黨員“名片”
200多戶人家,21名黨員——是淹沒于群眾之中,還是成為群眾的帶頭人,這是海淀上莊鎮八家村黨支部在新農村建設中,面對黨員如何發揮作用,提出的一個問題。
去年11月,八家村黨支部決定以迎奧運環境整治為主題,搞一次全村的環境整治。“奧運來了,怎么辦?迎奧運咱農村也得干干凈凈啊,所以我們支部就想搞一次義務勞動,但大伙兒到底會不會來,誰心里也沒底。”八家村的劉淑華書記說。提前好幾天,劉書記就用村里的廣播通知了各家各戶:“義務勞動各位黨員要起到帶頭作用,各家各戶要積極參加……”
義務勞動這天,天兒特別冷,劉書記和幾位在村委會工作的黨員干部,早早來到了村委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工具拿到村口,不一會兒,黨員們陸陸續續都來了,“一點數兒,全村21名黨員一個都不少,而且還都帶著家屬,我們心里一下就踏實了。更沒想到的是,看到黨員們都上街干活了,很多村民也都來了,就連3歲多的孩子和80多歲的老人也加入了……”“活兒越干,人越多,不到8點鐘,已經來了好幾十人,村委會沒準備那么多工具,村民們都是從自家帶著笤帚、鐵锨來的,每路過一家門口,勞動隊伍就壯大一分……”說起當時的情形,一位工作人員至今還很激動。通過一天的勞動,全村大大小小20多條街巷全被打掃得干干凈凈。事后,八家村村委會統計,當天參加勞動的,除21名黨員外,還有60多名群眾。一整天的義務勞動,清掃整治路長共3公里多。自這次義務勞動后,21名黨員成了村里的“名星”,村民們都緊緊追著黨員做事兒,村民王淑清說:“誰不愿村里干干凈凈的啊,咱村好了、干凈了,是大伙兒跟著黨員干出來的!”
為了突出黨員的帶頭作用,八家村黨支部為每一名黨員制作了一份“名片”——黨員牌,掛在每位黨員的家門口,并在支部會議上,為每一名黨員劃定了15戶幫扶對象,自此,八家村的黨員在迎奧運農村地區環境建設中站到了最前排。現在,這種不定期的義務勞動已經成了八家村每個村民的“必要工作”了。
攻略二:《村民公約》“引”客來
海淀蘇家坨鎮車耳營村位于鳳凰嶺景區范圍內,是一個占地9000余畝,生態林面積8006畝的生態村,天然的地理優勢,給車耳營村帶來了旅游接待的大好商機,2006年,車耳營村作為全市新農村建設試點,怎樣更好地借奧運的東風,提升村里的環境質量,以最佳環境迎接市場的考驗,是近年來,車耳營村一直緊抓不懈的工作。
街道兩側遍植花草樹林,各家各戶在自家小院種植盆栽花木;像城里一樣,村中建起了沖水公廁和配套的垃圾池;在各大果園外圍統一安裝鐵藝護欄……車耳營村的硬件設施可謂日益完善。“硬件設施都到位了,可村民素質不提高,設備都只能是擺設,只能是今天建了明天毀,城市設施農村用法兒。”車耳營村書記樊俊華意味深長地說。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了提升人文素質,車耳營村委會組織黨員和村民代表,共同制定了《車耳營村環境治理村民公約》,從全村整體環境的維護,到各家各戶垃圾傾倒入池、保持自家門前環境等等,都提出了具體要求。一位民俗接待戶告訴記者:“村民公約剛發到戶時,大家都互相監督,做的好的,自家周圍干凈整潔,游客都愿意去,生意好,時間一長,大家都意識到了環境的重要,不用監督就自覺保持環境衛生,現在走在街上,不但沒人亂扔垃圾,看到有人破壞環境,大伙兒還都會上前制止!”
《村民公約》成了“引”客的法寶,在《村民公約》的制約下,車耳營村的環境變美了,來的游客多了。去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萬人次,總收入300萬元,人均年收入1萬元。今年實行《村民公約》后,僅前9個月,觀光采摘、農家食宿接待的游客量就達5萬多人次,創收300多萬元,人均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8% 。
攻略三:垃圾換購整環境
3斤白色垃圾可換一袋洗衣粉,這樣的新鮮事兒在海淀溫泉鎮白家疃村早已不新鮮了,在新農村建設中,白家疃村通過這樣的方法,調動起每一位村民的積極性,不僅村容村貌整潔有序,村民也從中得到了實惠。
早在1992年,白家疃村就認識到了環境對于全村整體發展的重要性,專門聘請北京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制作了《白家疃村環境建設規劃》,確定了環境發展思路。為了創建生態文明村,在建設規劃的同時,白家疃村提出了“五無”標準,即:無亂倒垃圾、無外流臟水、無堆物堆料、無白色污染、無私搭亂建。怎樣才能做到“五無”?白家疃村清醒地認識到發動村民這條捷徑,“只有全民皆兵,環境整治才能有所突破!”溫泉鎮綜治辦劉主任在陪同記者前往白家疃村采訪時告訴記者:“白家疃村之所以環境整治工作連年評優,就是因為他們充分調動了每一位村民的積極性。”
自2004年起,白家疃村委會大膽開展了一個新鮮的活動——“垃圾換購活動”,在全村范圍內,發動每一位村民撿拾白色污染,并用撿來的白色垃圾,到村委會換取洗衣粉、肥皂、毛巾、筆記本等生活學習用品。“剛開始,我們都以為村委會是隨便說說的,怎么可能用垃圾換東西呢,可后來一試,還真能換,于是大家一傳十、十傳百,都行動起來了,現在,村里很干凈了,要好幾天,才能撿這么一小袋白色垃圾了!” 在村委會門口,一位提著白色垃圾,前來換日用品的村民告訴記者。不一會兒,這位村民拿著用垃圾換購的一塊肥皂離開了村委會。
2006年上半年,海淀區持續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共安排支農資金1.9億元,用于生態林補償、糧食直補、農村路網建設、觀光采摘等項目。在深入推進鄉村旅游進程中,升級改造和新增農業觀光園、采摘園16家;建成家業標準化基地32個(其中國家級2個、市級12個);櫻桃、冬棗等特色農業快速發展。據統計,上半年海淀全區農村經濟總收入達50.5億元,同比增長5%;農村經濟純收入9.3億元,同比增長8.8%;鄉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2.8億元,同比增長33%;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達6887.1元,同比增長8.4%。截止9月底,海淀全區已有19個村基本達到了新農村建設驗收標準,在海淀迎奧運、農村地區環境整治建設中,給農民帶來的不僅僅是干凈的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讓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編輯:王彩霞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