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7-25 13:03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成苗苗
2014年7月18日-20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與中國循環經濟協會聯合主辦,中國鹽城環保科技城承辦的2014環保產業高峰論壇在江蘇省鹽城市舉辦,本次論壇主題為“經濟新常態下環保產業”。論壇聚集了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環保部等行業主管部門負責人及有關專家學者、金融機構代表及近百家環保行業上市公司和行業龍頭企業總裁近500人。“本次論壇有兩個亮點,第一個亮點是環保與循環經濟的結合,第二個亮點是像鹽城環科城這樣的新興產業園區表現出了很強的自信和很好的發展勢頭。”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總編傅濤出席論壇并評價表示。
環保產業攜手循環經濟 從末端到循環的跨步
現階段,在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資源利用方式粗放、環境污染嚴重的基本國情下,發展循環經濟是破解我國資源環境約束、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路徑,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在這樣的新經濟常態下,環保產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但也必須做好變革的準備,單一無害化的末端治理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加重的環保和資源需求,與循環經濟融合,順應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是環保產業必須思考和探索的方向。長期以來環保產業致力于環境末端治理,而循環經濟的理念是綜合利用,可持續發展,本次論壇由環境商會和循環經濟協會共同主辦,有著重要的意義。傅濤認為,“本次論壇是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產業的融合,這預示著環保產業從末端走向循環,邁出了第一步。”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司長馬榮在論壇致辭時表示:“我覺得循環經濟的發展和環保產業是密不可分的。環保產業可能更側重于末端治理,循環經濟可能更注重的是前端的再利用和資源化。在環保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循環經濟提供了很好的服務。環保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我也把它看成一個服務業,為傳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務和支撐,如果沒有環保產業,這些企業的發展就受到了環境的約束。環保產業的發展使資源可持續成為現實,所以我覺得環保產業也為循環經濟提供了很好的服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隨后提出,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環保產業具有天然的聯系,并且可以有機的銜接,他說:“環境保護是把污染物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比如脫硫是把大氣污染經過一系列脫硫設施裝備工程,變成脫硫石膏,而脫硫石膏是固體廢棄物,污水經過物理作用、化學作用、膜技術處理干凈了,是產生了瘀泥,也是另外一種污染物。”在周宏春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真正變肥為寶,就必須探索環保產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例如脫硫石膏用作水泥原料,從污泥中提取蛋白做成有機產品等方式,“環保產業加上循環經濟,能夠真正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成功的案例有很多。”
環科城發展迅猛 論壇選址鹽城
2013年是全國范圍霧霾肆虐的一年,而鹽城空氣優良天數是248天,2013年9月份國家首次通報74個城市空氣質量時,鹽城在全國排名第五。同時,近些年來鹽城節能環保產業迅猛,這也是本屆論壇選在鹽城舉辦的原因。鹽城市委書記朱克江在論壇致辭時表示:“節能環保產業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廣闊的市場前景,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鹽城市加快轉型發展、實現產業升級的優選方向,我們充分發揮鹽城獨特的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集聚了400多家企業、100多家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涵蓋水處理、綠色建材等領域,已經發展成為國家級霧霾治理和研發基地,我們堅持產業化方向、市場化機制、國際化眼光、資本化運作,著力把環保科技城建設成為全國環保產業發展的先行區、全市產業轉型示范區和創新高地。”
作為本次高峰論壇的承辦方,以大氣治理為主攻方向的鹽城環科城的發展吸引了政府和產業界的關注,論壇特別設置參觀考察環節,與會代表參觀了鹽城環保科技城。
7月17日,在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和中國大氣網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大氣高級戰略沙龍上,鹽城市亭湖區人民政府區長楊雪峰曾分享了鹽城環科城創建之初的經歷,他說:“2010年傅濤老師講產業集聚地,當時我們也不知道怎么做,于是跑了全國將近20個專業環保園區。”如今經過五年的發展,鹽城環科城已然成為國內發展速度最快、領軍企業集聚最多、產業特色最為明顯的中國環境產業園區。
鹽城環科城的快速發展同樣受到了環保產業大佬們的關注,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文一波在論壇致辭時表示:“鹽城環保科技城近年來堅持產業化方向、市場化機制、國際化眼光、資本化運作,吸引大學、大院、大所入住,知名企業聚集,短短幾年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具競爭力的環保產業園區,今天來自政商學等各界精英齊聚鹽城,共同探討環保產業,可謂正是時候。”19日晚上由傅濤主持的“亭湖夜話”環節,傅濤與兩位環保大佬——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敞開心扉深度對話,分享二十年做環保的酸甜苦辣,將論壇氣氛推向了最高點。
編輯:成苗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