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12-11 09:53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李曉佳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真正從頂層設計角度,提高了對資源性產品價值的重視。這可能促使水價及其它環境相關產品的服務價格調整,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總編、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認為,目前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是不合理的,應該體現資源的真正價值。
資源性產品價值合理化利于保護資源
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并把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作為價格改革參考,這將是資源價格逐漸市場化的過程。
傅濤認為,在中國目前的水資源背景下,水的浪費嚴重,水的價值在社會經濟對價中存在嚴重低估。中國水協排水委員會主任、原北京排水集團總經理楊向平曾表示,水不僅是一種天然的、自然的資源,也是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對于水資源高度緊缺的中國尤其如此。今年,湖南、湖北、河北、甘肅等地分別加大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力度,水利部也加強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試點工作。水資源短缺問題越來越得到重視,同時也突顯了問題的嚴重程度。
但另一方面,當前中國居民用水價格成本所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比例不到1%,遠低于世界銀行所建議的3-5%。傅濤認為,低價格不利于資源保護,福利性的低水價不能更好地促進使用者珍惜水資源。從適應經濟發展、保護戰略性資源的角度,低水價需要調整,水價必須反映出其資源性產品的價值,才會真正促進資源保護。
也有專家表示,資源化的價格調整是一種進步,利用定價將自然資源資產化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關鍵舉措之一。
生態補償制度標準化利于保障公平
三中全會強調實行生態補償制度,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誰受益誰補償原則,逐步將資源稅擴展到占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表示,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進一步完善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除了重要的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等實行政府定價外,其他的價格都要逐步、有序地放開,在價格調整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群眾的承受能力。
對此,傅濤表示,僅從供水服務角度看,供水本身并不能算全民性的服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城鄉差別,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能享受到供水服務的人口只有4億多,廣大的農村人口基本很難有機會得到該項服務,即使對于城市,因為區域環境不同,可享受到的供水服務水平也不盡相同;二是人群差異,收入較高者相對低收入人群,其對水的使用量也相對越多;三是用途差異,供水不僅民用,而且包括工業和特種用水。
對于供水這樣一項非全民享有、且嚴重不均等的準公共服務,采取“誰受益,誰付費”的“受益者支付”原則無疑相對更公平合理。傅濤認為,供水作為一種并非全民享有的公共服務,理應在承受允許的范圍內盡量由享用的主體來付費,并按照不同用量來劃定支付的標準,充分體現公平原則。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巡視員郭劍英透漏,要按照市場化的方向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的改革,目前已經有50%的城市在推行階梯水價,而且也起到很好的效果,下一步將在全國全面地推行居民階梯水價制度。
政策加碼利于生態補償落地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曾提出,應該探索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由水資源建設和保護的下游受益地區向上游地區支付一定的補償資金,建立一種橫向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強化流域水資源建設和保護的財政制度。
截至目前,由于生態補償機制極為復雜,各方面意見難以獲得統一,導致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的《生態補償條例》和《關于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遲遲未能出臺。生態補償機制還沒有根本確立,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利益調節格局還沒有真正形成。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注生態文明,提出積極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在此背景下,生態補償條例有望加快推出。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