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8-06 23:52
來源:中國水網綜合
作者:谷林
環境問題關系國計民生,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當前,環境行業可能也只能稱為“行業”,而不是完整意義的“產業”。因為環境企業尤其是環保企業普遍處于“小、散、幼”階段,產業集中度較低,更主要的是環境行業中的行為主體絕大部分仍歸屬政府,行政行為色彩濃厚,只是在設備制造和設計、工程領域市場化程度比較高。
國務院“新政”利好環境服務業
7月底,國務院強調“推進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無疑讓很多環境從業者聞之振奮,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傅濤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我國環境領域的知名政策專家,他是我國最早一批的特許經營制度倡導者,近年來一直致力于環境服務業的研究和倡導。
他認為,公共服務責任就是政府收取了公眾的“稅”或“費”,應當為社會提供的基礎服務,如醫療、教育、國防等。政府要盡到這種責任,可以自己通過事業單位完成,也可以通過服務采購完成。“但這個觀點一直以來存在爭議。此次李總理和國務院的觀點,可以說為這個爭論提供了答案。”同時,傅濤認為,推進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對環境服務業是一個重大利好。
環境服務業是直接面對環境效果,并為環境效果而付費的產業發展模式。政府采購環境服務是環境服務業發展模式的核心和創新點。不但有利于依靠專業力量促進環境效果實現,也利于解決政府的融資困難。
“如何將大量的環境需求轉化為有人付費的產業需求是環境服務業發展的第一個技術難題。地方政府作為重要的責任主體,是環境服務的最大采購商。”傅濤說。
“環境服務業是整個環保產業的龍頭,產業帶動能力非常強。”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不但非常看重環境服務營業的產業帶動功能,更將其作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抓手”:“把大力發展環保服務業作為環保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突破口,既是現實的發展需要,又是長遠的戰略部署。”
2015年底我國環境服務業產值2000多億
中國環境報道,近年來,包括中國、提過、馬來西亞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對“公共事務”部門進行改革,開始在污水、垃圾處理領域引入BOT、BOO等運行模式,引導私人部門進行資金投入。根據OECD統計,1990-2004年,11個OECD國家加上“金磚四國”通過公私合營方式在水處理服務部門投資額達112億美元。
發達經濟體更是在“公共事務”私有化方面有了很大改變,目前,美國環境服務業已逐漸成為拉動GDP增長的重要動力。2010年環境服務業占GDP份額為1.13%,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產值為611.5億美元,污水處理服務產值為469.1億美元,環境咨詢與工程設計服務產值為270.2億美元,環境修復服務產值為121.8億美元,環境測試與分析服務產值為18.4億美元。
在中國,全國第一個環境服務業項目地政府---新余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政府從“包攬”環境治理到購買環境服務,將污染治理工作交由專業的環境服務商辦理,不僅能大大提高環境治理的效率,還將為環境服務業帶來大量的市場需求。
“環境服務業模式的轉型意味著產業迎來一個新的時代,可能會使產值由原來的1000億變幾萬億、幾十萬億。”對于環境服務業的未來,傅濤無疑抱有更大的期望。“環境服務業未來發展會達到一個更大的,像美國一樣達到50-60%,這也是當前的一種趨勢。”傅濤說。
而據香港萬得通訊社報道,截至2011年底,我國環境服務業年收入總額約為1500億元,占環保產業15%,收入年增長率為30%。“十二五”期間若繼續保持30%的年增長率,則意味著到2015年底全國環保服務業年產值將達2250億元。
(本文綜合中國網、新華網、中國環境報等相關報道完成)
編輯:谷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