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5-17 16:12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鄭巖
合同環境服務,作為環境服務業發展的一種創新模式,從環保部2011年在《環境系統促進環境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首次明確提出:“鼓勵發展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綜合環境服務業”,“積極探索合同環境服務等新型環境服務模式”,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其在促進環境服務業發展的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我國加快發展環保服務相關產業、積極探索環保新道路的形勢下,如何建立完善的合同環境服務框架體系,以促進環境服務業的轉型與升級,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新領域。
2013年5月15日,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舉辦了第四十四期環境戰略沙龍,圍繞“合同環境服務”的“交易結構、政府角色及職能、投融資”等核心問題展開熱烈討論。沙龍由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總編傅濤主持,環保部科技司司長趙英民、技術處副處長張化天、國際節能環保協會節能工作指導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沈龍海、廣東省環保廳副處長王大力等政府部門領導以及學術界、企業界和金融機構的20余位代表出席了沙龍活動。
第四十四期環境戰略沙龍現場
分享:合同環境服務將成為發展環保產業的可行方式
沙龍伊始,傅濤首先分享了中國水網研究院有關合同環境服務的研究成果。傅濤指出,“合同環境服務對我國環保服務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對不同的環境主體具有不同的含義:對中央政府來說,合同環境服務是一種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環保產業的可行方式;對地方政府而言是一種引入市場機制的手段和解決短期資金困局的措施;對環境企業卻是一種項目融資方式和創新商業模式;對金融機構則是一種參與環境服務的投資通道;對全社會來講是一個實現環境服務的服務模式創新”。
當前,交易結構構建、環保責任主體及職能、投融資模式設計是合同環境服務發展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傅濤介紹,其發展模式可以借鑒兩個領域,一方面是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的經驗,即在政府的引導下,與國際國內機構開展市場化改革研究、推進項目融資試點和市場化項目案例。以水務和固廢產業為例,自2000年以來,已經形成了一批規模化的投資運營集團。另一方面是合同能源管理進入中國的發展模式,即通過示范項目引領,加大宣傳力度和節能服務模式推廣,在國家政策和金融領域的支持下,形成了行業標準及產業委員會,有力的推動了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
分析:環境管理戰略轉型為合同環境服務發展提供巨大空間
面對環境污染的嚴峻形勢和環保產業的市場需求,趙英民對我國合同環境服務發展面臨的新局面做了分析。趙英民指出,首先我國正在實現環境管理的戰略轉型,環境保護由過去以污染物控制為導向,向以環境質量為考核為目標方向轉變。其次,政府明確了在三類環境問題解決方案中環境管理的角色:除個人環境問題需要居民自己維護以外,對于企業環境問題,國家明確規定企業生產活動要符合環境標準,沒有能力治理污染的企業,要實現治污服務外部化,這一過程政府更多是監管者的角色;對于大氣、流域治理等公共環境問題,政府則是甲方。再次,合同環境服務模式已經促進了環保產業業態的發展變化,以污水處理廠的交鑰匙工程和BOT模式作比較,后者比前者運行效率要高出30%。
面對目前比較齊全的法律、標準、監督監測政策、國家和地方的各項資金支持,趙英民強調,合同環境服務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將這些要素結合并運轉起來,讓各環節的作用點落到改善環境質量上,而不是支付在終端、設備上,達到環境質量改善和產業發展良性互動、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目的。因此,以最終的環境服務效果付費的模式——合同環境服務,正適應市場的需求呼之欲出,而這破繭成蝶的關鍵在于合同環境服務框架的設計。
共識:合同環境服務框架設計
經過與會人員對政府、環保企業、金融機構的責任、合作模式等展開的熱烈討論,最終達成了合同環境服務框架設計的幾點共識:一是構建合理的環境效益量化模型,環境服務通過對水氣渣等的治理,實現了生態環境價值,其服務價值是溢出的,但重要的是如何把溢出部分量化,即環境效益的量化,并構建合理的量化模型。二是梳理并優化環境產業鏈,產業鏈是一個共同體,是產業生態系統,產業鏈上每一個環節都要流轉做活,才能激活產業生態系統,因此要在政府的領導下,梳理并優化產業鏈各環節。三是政府角色的轉變,應該改變政府直接規劃投資于環境保護工程建設的環境治理模式,呼吁政府直接采購服務,實現與企業的互動。四是企業應該成為推動合同環境服務發展的先行者,不斷實踐,積累并分享經驗,形成行業智慧和規范。五是要借鑒市政服務改革和合同能源管理的發展經驗,從污水處理或流域治理等某一行業的小區域服務開始先試先行,再向系統化解決方案邁進。最后,傅濤表示,會在環保部領導的支持下,形成一個專業的課題研究組,聚集環保行業各領域專業人士,對合同環境服務發展模式展開深入的研究研討。
出席此次沙龍活動的嘉賓主要有:環保部科技司司長趙英民、技術處副處長張化天、技術處劉來紅,廣東省環保廳副處長王大力、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環保局總工程師萬軍明、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朱武祥、國際節能環保協會節能工作指導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沈龍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美華集團大中華區總經理黃建源、新之地環保副總經理姚崑、中環水務原總經理、北京可汗之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衛華、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金融租賃有限公司副總裁湯云柯、建信股權投資基金總經理袁圣堯、平安信托投資執行總監楊友春、北京北大縱橫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合伙人代維昭、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執行董事張麗珍、副總經理成衛東、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研究院肖瓊等。
編輯:鄭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