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11-13 14:31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鄭巖
11月12日下午,十八大新聞中心組織召開關于民生問題的記者招待會,環境保護部部長、黨組書記周生賢等領導出席招待會,回答了記者提問。招待會上,周生賢闡述了中國目前的環境情況、美麗中國環保道路探索以及促進節能減排、應對環境群體事件等問題。周生賢介紹,十六大以來,中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重要變化,環保工作呈現結構性、疊加性、壓縮性、復合性,總體情況是局部有所好轉,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增大。
探索環保新道路 建設美麗中國
周生賢表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是十八大報告的一個亮點,在今后的工作中,環保部將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建設美麗中國的引領者和實踐者。
“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是通往美麗中國的一個路標”,周生賢說,“這是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活動中形成的一個共識,就是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中國環保新道路。”他指出,解決中國環境問題要實現思路上的三個創新,即源頭控制,綜合治理和預防為主;并以“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為指導思想;突顯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內涵;實現大力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環境與經濟協調融合的根本要求。這是中國環保新道路的核心內容,也是對于經濟工作的具體要求。
“建設和實現美麗中國,是一個系統工程,從環境保護角度而言,美麗中國要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來實現”,周生賢指出,其核心問題是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要真正使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發展之中。離開經濟發展講環保,那是緣木求魚;離開環保談發展經濟,那是竭澤而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要把握三個問題。第一,從戰略的層面,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搞好頂層設計。第二,從再生產的全過程,就是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全過程來進行謀劃。第三,從環境的角度,通過制定環境經濟政策和環境質量標準。
運用市場機制 促進節能減排
“十一五”期間,我國超額完成了減排任務,環境質量有所好轉,“十二五”把污染物減排的指標增加到了4項,在原來控制兩種主要污染物的基礎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控制。針對去年氮氧化物不降反升的問題,環保部采取了多項措施:第一,認真總結“十一五”節能減排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加強結構減排;第二,大力推進工程減排,新建減排工程,通過大工程來取得新的突破;第三,嚴格管理減排,落實責任考核;第四,進一步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把價值規律、市場機制引入節能減排。今年上半年,這些措施已取得成效,四種污染物都開始下降,其中,COD下降2.11%,二氧化硫下降2.72%,氨氮下降1.98%,氮氧化物下降0.24%。周生賢指出,“實踐證明,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環境上出了問題,就要從經濟政策方面找原因。今后的節能減排,我們將更多地運用市場的機制和規律,來解決節能減排的問題。”
應對環境群體性事件 建立健全社會風險評價機制
大公報記者就“如何防止和解決近年來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向周生賢提問。就此問題,周生賢指出,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大體上有幾種情況:一是未批先建,二是在環境影響評價方面有待進一步改進,三是也有所在地政府的執政能力問題,四是有關重大項目社會風險評估的法律不健全、機制不健全。
周生賢強調,當前,中國經濟社會事業已經大為發展,在環境方面正處在敏感時期,要對出現的環境問題做客觀的分析,并從四個方面采取措施解決此類問題:第一,加強依法環評,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行事;第二,大力推進信息公開,接受群眾監督;第三,進一步擴大群眾參與力度,在讓更多的人都知道上下功夫;第四,建立健全社會風險評價機制,從源頭上預防突發事件。中央和國務院已經有了明確規定,凡是重大建設項目,都要進行社會風險評估。今后,環保部門將積極主動配合有關牽頭部門,全力以赴,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時,做好社會風險評估。
(本文據人民網綜合報道)
編輯:鄭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