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7-11-13 10:10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薛濤
黨的十九大會議已經圓滿閉幕,但習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四段論述依然深深地印入每位環保人的心中。以下是我從產業和金融視角簡單地理解習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的講話,僅供業內人士參考、批評指正: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
1、 第一段的綠色發展視角著眼于整個經濟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調整,其中一個關鍵點是如何壯大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同時,也能支持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就業,也就是習總書記常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要實現這個目標,要分兩個角度來看:
1)環保產業需要變成一個“真正的產業”,有正常的優勝劣汰競爭機制而不再是關系市場和表演市場,行業成熟度要提高(表現為一定的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和優秀公司的持續發展),技術水平要持續升級,最終治理效果要能從環境質量的改善為根本目標。在服務于工業領域的環保領域表現為工業治污穩定達標率的提高,這方面離不開正在大力實施的環保監管、排污許可證和信息公開。城市環境治理方面,結合PPP的應用,要變成市環境治理(包括市政環保類基礎設施和環境修復以及二者的結合)中的工程導向為運營導向,在大力推行市場化的同時避免PPP重工程重融資輕運營輕長期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風險。對于農村環境和農業領域,最近也開始了一些新的作業方式的探索,以及村鎮環境的治理投入。這部分更重要的是實現有機物循環的障礙,以及面源污染的消除,農業加環保的新業態在培育之中。
2)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一步是通過強化監管環保成本進入制造業成本,會促成低質產能的推出,客觀上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并促進整個產業的升級(也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帶來人力資本的提升)。同時在做的還有綠色制造和后端廢物的資源化(包括生產者責任制度),甚至包括生活方式的綠色化。這屬于供給側改革的要求,也是整個社會生活生態化升級的目標。為達此目標,與環保行業相關的還包括垃圾分類和城市礦山的高效利用。
2、 第四段的環境監測的改革為環境治理提供正確的導向,并附以上文所說到的環保監管的到位作為環境改善和環保產業發展的必需的源動力,積極謹慎深化信息公開會調動民眾的力量參與,促進公平競爭的環境,也有利于取信于民,反而促進民眾對綠色生活方式的支持和參與,垃圾分類的延伸價值也在于此。而第二段的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會覆蓋當前環保領域較典型的各個領域,近年來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機會,長效可持續則離不開上文所說的監管的持續到位。
3、 關于綠色金融的突破,一個角度是需要結合央地財權事權的重新分配和生態補償機制的優化來設計,當前的PPP主要集中在地級市和縣級市范疇,不能完全滿足環保治理更大的需求,以及生態價值的流轉。跨行政區域的流域治理項目需要突破,綠色金融的手段需要財稅制度的創新而接入。目前在新安江的流域補償機制的嘗試有必要在推廣中對此進行深度的研究和結合。同時需要接入和研究的,還有排污權交易及碳交易的創新。
附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四段表述: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一)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二)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
(三)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編輯: 程彩云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