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7-05-30 11:52
來源:
作者: 徐海云
日本回收利用后生活垃圾主要采用焚燒處理。以東京為例,東京23個區2006年焚燒量是283萬噸,相當于人均日焚燒量0.93千克;2015年是269萬噸(人口約900萬人)相當于人均日焚燒量0.80千克;表面上看,人均生活垃圾焚燒量減少約13% ,考慮熱值的增加,如果以熱值衡量,人均生活垃圾量并沒有多少下降;就是按照人均日焚燒量0.80千克,熱值約為2500千卡/千克,如果和北京市、上海市比較(環保部發布的《2016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以下簡稱《年報》)顯示,2015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清運量790.3萬噸,上海市789.9萬噸;按照官方公布的常住人口,2015年末北京常住人口為2170.5萬人;上海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27萬人;這樣計算北京市人均生活垃圾清運量分別是人均1.0千克/日、0.9千克/日,而生活垃圾的熱值約為日本東京的一半),考慮實際居住人口以及流動人口因素,按照熱值計算,東京人均生活垃圾焚燒量約是北京市、上海市的2倍。
對照日本的垃圾管理,首先看我們的短板究竟是什么,顯然是有害垃圾單獨收集,日本已經普遍建立起有害垃圾管理;其次可以學習什么,這就是積極發展焚燒處理,日本生活垃圾中單獨收集的資源垃圾(相當于我們的廢品)比例不足20%,剩余的垃圾主要依靠焚燒處理,在這方面,我們還可以利用后發優勢,超越日本,避免建設那么多沒有余熱利用的小型垃圾焚燒廠,實際目前我國已經建成的大型生活垃圾焚燒廠余熱發電利用效率已經超越日本;我們學習日本的垃圾管理,當然不是去擰瓶蓋,因為當你塑料瓶賣給或送給收廢品的,這些垃圾就會進入回收利用軌道,由于收廢品的普遍存在,我國生活垃圾中材料回收實際上已經遠超過日本的回收水平;日本在城市地區把廚馀垃圾列為可燃垃圾值得我們認真思考。這一點,國內一些反對垃圾焚燒的人看得很清楚,所以國內反焚燒的代表人物公開喊出“垃圾管理不能重蹈日本的覆轍”,意思就是不能學習日本,其用心可謂昭然若揭,也可謂深刻。
當前,全國都在轟轟烈烈地討論或開展垃圾分類,那么什么是垃圾分類?
通俗地說:垃圾分類就是將某些生活垃圾單獨收集;具體地說: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是一項為了清潔衛生、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全民參與的經濟活動;
清潔衛生要求:垃圾收集要容器化或密閉化;
環境友好要求:無論是垃圾資源化利用、還是垃圾處理都要對環境影響最小;
可持續發展要求:資源永續利用;
全民參與的意義:垃圾是每個人產生的,每個人都有責任與義務,涉及個人、單位、企業等;
這歸根結底這是一項經濟活動:不是“大煉鋼鐵”式的運動,必須考慮成本、需求,效率。
清潔衛生、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全民參與都是相對的,而經濟活動是絕對的,要“精準”。
生活垃圾分類對個人的要求是出力、出錢、出心。首先是出力:按照要求投放垃圾、心無旁騖;不要管別人是否這樣做,也不要管分了后是否又去填埋場或焚燒廠;當然可以政府進行互動,做到逐步精準;
出錢:支持垃圾付費,目前,許多廢品還可以賣錢,在發達國家很多是要付錢的,應該說與發達國家比,這是優越的;隨著發展,要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付費是趨勢;
出心:這是最高層次的要求,要追求簡約生活、拒絕浪費,減少生活垃圾的產生;積極使用可再生產品,為資源利用打開市場空間,做貢獻
生活垃圾分類政府要做的是做好制度設計。主要做好三類垃圾即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和廚馀垃圾、有害垃圾的銜接,即:
可回收物分類要與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
有害垃圾分類收集要與危險廢物處理的銜接;
易腐垃圾或廚馀垃圾分類收集要與生物質資源化利用的銜接。
這些終端利用和處置設施有的已經存在,有的還待建設,這些設施建設是一個過程,涉及多部門。垃圾分類不要追求理想化,分類是相對的,其他垃圾永遠存在且什么都可能有。
如果是因為垃圾焚燒設施建設遭遇鄰避,為推動垃圾焚燒設施建設而推行垃圾分類收集,這叫初心不正,初心不正,難有好的結果。
上圖:日本東京23區2006-2015年生活垃圾焚燒量以及運行焚燒廠數量統計
上表:日本東京一垃圾焚燒廠平均垃圾成分(2008年)
上表:日本東京一垃圾焚燒廠平均垃圾成分(2015年)
編輯: 洪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