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5-11-25 17:11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作者: 傅濤
今年“雙十一”剁手黨瘋狂地創造了天貓912億元的總交易額,就在天貓平臺刷新紀錄的同時,國內首家環保行業縱深平臺正式上市。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E20環境平臺”或“公司”)于2015年11月11日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以下簡稱“新三板”)掛牌,E20環境平臺成為首家登陸新三板的環境產業生態型服務平臺公司。
E20環境平臺的成功上市,無疑得益于我國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但是,在環保企業普遍感覺競爭力加大、利潤變薄的當下,E20環境平臺為什么能夠“突圍”,作為環境服務平臺,如何看待當前的環保企業發展能夠給環保產業未來的發展帶來什么,未來環保產業快速發展的重點領域在哪兒?
為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傅濤。
環保產業“看似很強大,實則很弱小”
NBD:E20環境平臺作為國內首家上市的環境平臺,在產業中扮演什么角色,意義在哪兒?
傅濤:E20環境平臺的意義就是用市場的力量來服務于中國的環保產業,讓產業主體成為真正的讓環保落地的基石。
我們的環境產業很弱小。雖然環保產業經過了幾十年發展,但是因為沒有真正得到很好的產業幫助,同時,受制于政府的積極性和民眾的參與度等,使得環保產業看似很強大,實際上很弱小。弱小不僅體現在規模小,還包括管理水平、服務水平、人才結構、薪酬結構、收入水平等,這些和其他的產業都是不能比擬的,差距非常大。在我們中國著名的企業中,老百姓可能一個環保公司的名字都說不出來。
中國的環境企業跟別的企業不一樣,甲方包括地方政府和排污企業,這兩個甲方進行環保方面的投入時,都不太情愿。環保行業內部討論,都會感受到無助,但對外又覺得自己很崇高。
深深體會到環境產業的艱難,所以才有了我們這個機構,這是E20環境平臺成立的宗旨之一,即通過專業化、產業化、規?;牧α浚瑤椭h保產業落地。
此外,我們也堅持認為市場機制才是讓產業發展的極為重要的第一維度。雖然這個行業是政策性行業,政府干涉非常多,但是在交易環節,真正的治理環節,必須崇尚市場。這也是我們建立平臺的另一宗旨。以前,我們是用行政化的手段,NGO手段來做環保這件事情,現在我們要用市場手段、產業手段來完成這樣一個歷史賦予的使命。
NBD:我的理解環境平臺主要是服務于環保企業,是不是環保企業在發展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傅濤:中國的環保行業比較特殊,近年來發展速度很快,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也充滿了政策陷阱、社會陷阱。同時,產業分散,沒有真正的龍頭企業,目前來看,環保企業中公司資產最多的也就是三五百億元,一般的環保上市公司市值也就是幾十億元規模,即使是環保產業中規模較大的一批企業,在現在治理結構之下分析它們,也是問題頗多,很容易發現很多的毛病,這和其他行業的很多公司是不能比擬的。
實際上,這種催生起來的快速成長的行業都是有毛病的,有毛病才會給提供服務的平臺發展的機會,在分散、變化、轉型、陷阱多、挑戰多等環保產業的現狀面前,無論是領跑的還是中等的環保企業,都需要陪伴發展的產業服務。
E20環境平臺給有夢想的環境企業提供服務,這種服務是從淺到深,一直到投資,到未來,再用子平臺提供的系統專業服務,我們會跟企業水乳交融,甚至投資它,成為股東。如何幫著企業升級轉型是我們的使命。我們這個行業需要探求新路徑,我們想做的就是成為企業的伙伴,所以我們叫卓越同行,筑夢環境。
80%環保企業感到艱難
NBD:當前一些環保領域的市場競爭較大,企業利潤不高,您如何看待環保企業的未來?
傅濤:金融危機之后環保產業成為戰略新興產業,被寄予期望,資本市場在2010年以后才開始真正關注環保產業。近年來,環保產業快速發展,并在2012年開始被定位為未來的支柱產業,國家對環保產業給予越來越多的重視,我們感到了環保產業春天的來臨。
然而,未來環保產業中很多公司可能都活不下來,因為許多環保公司服務的主體是工業企業,包括鋼鐵企業、焦化企業等發展前景都比較慘淡,所以現在環保公司中有百分之七八十都很艱難。不過,至少有一批環保公司已經開始尋求創新,開始接頭資本市場,開始思考未來,開始在一個自己的交易結構之下,商業邏輯之下,健康發展。這些環保企業也是在未來環保市場中,非常值得關注的企業。
效果時代 倒逼出新的環保市場
NBD:您所說的創新是指什么呢,如何創新呢?
傅濤:我們實際上一直在關注創新的環保企業,通過創新開拓新的環保市場。比如以前做市政污水處理的環保企業,現在可能會進一步做工業廢水治理,這樣新的領域也就出來了,隨之而來的是新的交易結構,新的系統解決方案等。原來傳統領域像市政污水競爭已經非常激烈,污水處理價格非常低,甚至出現了惡性競爭,沒有多少可做的空間。因此,突圍的領域一定是新興環境領域。
我一直有個觀點,我們環保公司只做了環保需求的百分之二三十,另外百分之七八十的需求沒有主力公司在做,不是說企業不想做,而是沒有商業模式,使得原來這一塊是假需求。近十年,我們把垃圾和污水從假需求變成真需求,這得益于環境監管的到位。但現在環保面向環境效果以后,剩下的百分之七八十都得做,不做還是不達標的,我們現在不檢測你的排放,改成監測水體達標,那么污泥治理問題,垃圾問題,原來可以不做的,現在都開始要做了,這樣的話釋放了很多的市場空間。
編輯: 張偉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