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5-06-08 15:39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6月7日,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正式成立。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當選校友會理事會執行會長,同時被聘為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北京大學是我國最早開展環境科學教學和科研的機構之一,早在1972年就招收了第一批環境化學方面的學生,40多年來,為我國各行各業的環境領域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6月7日當天,北京大學環境與工程學院與E20環境平臺合作成立的聯合研究院也正式揭牌。在發布會現場同時開講的“環境講壇”(中國水網品牌公益對話活動)上,傅濤做了環境科技與環境產業的通道主題分享,思考如何實現科技與環保產業的銜接?以下為其發言全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發言人本人審閱)。
站在母校的講臺上,感覺非常榮幸。在北大,我收獲了創新的精神、挑戰思維的方式。
我做過的工作比較雜,有三段不同的人生經歷,十年公務員,十年學者,以及這幾年成為E20環境平臺的企業家。成為企業家后,我也一直在思考怎么把自己的成果和母校的發展銜接起來,我想這也是在座很多企業家都會思考的話題。今天我想談談環境科技與環境產業的通道,總結我的一些觀點,可能還不成熟,但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討。
如何認知環境事業和環境產業
國務院連續發布《大氣十條》、《水十條》,還即將發布《土十條》。這些政策的推動,意味著政府開始關注環境效果,關注環境質量,不同于“十一五”、“十二五”等很多規劃,這是在原來規劃的基礎上,在體系上發生了變化。
在利好政策的推動下,五年后節能環保產業或將成為支柱產業。以這個話題為背景,談談我認識中的環境事業和環境產業。
環境保護全世界都在做,在我國環境保護每件事情的操作,都是地方設權,當地縣以上人民政府實施保護程序,國務院實際上并不具體實施環境保護,而地方縣人民政府都是實施主體。很多人認為,環保屬于公共事業,是政府的事情,為什么要企業來做。但需要看到的是,環保是政府的責任,但它有兩個助手,一個是科技,一個是產業。
影響環境科技的因素
首先談科技。全國各地培養了一批職業科技人員,科研機構不計其數,我們有相當一批專業的科技人員。科技實際上是服務于政府的公共服務,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因為錢來自中央,事情要地方去做,所以會出現一種脫節,導致科研成果很少被轉化到了實際應用中。現在我們的科技之苗很弱,很多科技都是國際領先。這其中有很多困惑,20多年5個五年計劃的科技雨露,而環境科技之苗卻未見茁壯;環保是否有科技需求;以及,很多時候,科技對環保來講很像一個偽命題,分析產生這些困惑的原因,包括幾點:
第一,非理性。因為感覺在干別人的事情,服務甲方是非理性的、被動的。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地方政府,被中央政府逼的,或者被老百姓逼的去做環保,感覺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兒,在骨子里他是不想做。第二種是污染企業,被環保局逼著去做,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兒。這兩類甲方不是理性消費群體,在做科技采購時,就會有很多非理性因素,造成很多偏差。
第二,需求的分散。對環境系統效果追求的缺位,在時間、地域上,甲方均被分割。
第三,運動性。用工程化應用代替治理 ,目前是“時間緊任務重”。
環境產業是如何產生的?
那么回到產業本身,環境產業是怎么產生的?
總結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歷程,實際上產業經歷了四次服務界面的上移。
80年代之前,沒有進行市場化改革,水務行業還是計劃經濟時代,全部由政府包辦,沒有真正的市場存在。
經歷長達二十年的轉型,上世紀80年代初期,機械制造等體制改革,市場經濟全面推進,將制造業、化工、紡織等傳統市場化,水務行業也迎來了第一個產業定義期設備制造。以宜興產業園區為代表的一批制造業公司在這個時期產生,第一次界面出現,有了政企界面。
上世紀90年代之后,產業經歷了工程服務及投資運營服務兩大界面上移時期。90年代隨著工程體制改革,施工單位、設計院等也開始變成市場的了,政府開始不做 工程了,這一時期環境產業的主體就是工程公司。1994年分稅制以后,地方政府沒錢了,這就逼迫著投融資體制進行改革。1998年第一個PPP項目正式簽 約,之前都是給地方政府借錢,解決他們的融資困難。1999年成立,2000年上市的首創股份就是最早給政府提供資本界面服務的代表性公司。
第四階段是服務時代,水務企業早期只是拿錢,并沒有真正管理。而真正到特許經營之后,包括首創股份這樣的企業,早期是出錢,跟著威立雅這樣的服務公司干,只 是小股東,到2005年他們才自己出師,開始自己做項目,真正成了環境服務商,之后是“拜師”。當越來越多優秀公司出師以后,他們做成服務商的時候,我們 就有了服務界面,政府開始向社會采購服務。
現在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面向效果的時代。像五水共治,浙江要求水要“能游”,環保局長得下河游泳。進入面向效果的時代,產業也迎來了新的轉型期。其實這個界面是我們重新認知產業很重要的一個理論概念。
環境產業之所以產生,因為政府的公共服務不具體做的,逐漸由企業來完成,這就出現一個交易界面。政企交易界面在什么地方,決定我們產業的形態。這十幾年我們一直再探討這個主題,政企第一界面在哪?有的公司是為政府提供全套服務的,這種是綜合的服務。在美國很少有這樣的公司,因為美國政府沒有讓私人企業來做這類事情,大部分公共服務是地方人民政府自己做的,而我國這類產業非常發達,E20研究院稱之為A方陣。
編輯: 李丹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