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01-31 09:06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薛濤
那些經歷過1998年國企改革歷程,經歷過鋼鐵行業黃金十年,也經歷過行業兼并2007年兼并重組大潮的人士,對“安樂死”也有一些擔心。
攀鋼集團原副總經理周家琮說,多兼并少破產,自然是處置困難企業的美好愿望,也曾是國企解困的理想途徑。但據國家經貿委當年介紹,企業通過兼并解困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數,不成功的教訓卻比比皆是。今天處置僵尸企業,不應忘記這一段歷史教訓。目前提倡“多兼并、少破產”,其愿望固然良好,但僵尸企業究竟應該如何處置,還是一要遵循經濟規律、二要適合企業的實際情況。而究其根源,今天僵尸企業累積成患的困難局面,很多時候正是一些地方和企業對破產千方百計拖延躲避的結果。
也有市場人士指出,實際上根據破產法,破產分破產清算和重整兩類,這意味著一些企業有可能通過重整而獲得新的生命。
對于決策部門來說,這是一個很艱難的權衡和選擇:通過“猝死”去產能,還是“安樂死”去產能?2016年1月4日《人民日報》頭版“權威人士”的“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讀文章中,給出了確定的答案。“權威人士”說,處置“僵尸企業”,要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對破產企業盡量實行“安樂死”。
據這位經濟學家說,鋼鐵行業幾乎貫穿了供給側改革相關文件起草討論的全過程。“安樂死”的提出,意味著此輪去產能并不會采取一刀切的休克療法。這些討論成果,最終轉化成了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相關部門起草的《關于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中的具體政策安排。
工信部的官員說,鋼鐵行業涉及就業人員多,還涉及到地方財政稅收等諸多問題,解決起來需要諸多配套政策同時跟進,逐步協調解決。
這些爭議,讓外界看到了改革甫一開始就面臨的復雜局面。這正是這場決定中國未來經濟換擋成功與否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面對的現實處境。
然而這也是中國經濟繞不過去的陣痛。一如權威人士所說,這是一朝分娩的陣痛,不可避免,但也值得。“只要處理得當,雖有陣痛,但不會很大,不會出現大規模的下崗失業問題”。
三
困難還不止這些。
對于需要給《關于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做具體配套改革政策部門而言,還有諸多棘手的問題在前面。比如,財政究竟該如何為淘汰的1億~1.5億噸波及到近50萬鋼鐵職工托底?以及被關停鋼廠長期形成的呆壞賬,該如何核銷和解決?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遲京東說,職工安置全部由財政托底,這個政策基本是明確的。問題是涉及人員和范圍太廣,不同地方、不同區域和不同企業的特點以及歷史問題又不一樣,所以問題會非常復雜。50萬人,不可能全部買斷,那樣財政肯定兜不起;也不可能全部內退。還有呆壞賬的處理問題,不可能全部核銷掉,又不可能按照1998年的債轉股那樣再來一遍。現在,各個都正在核算可能需要的財政資金。
為了托底職工安置,1月22日,財政部發布《關于征收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有關問題的通知》,稱為支持工業企業結構調整,經國務院批準,從今年1月1日起征收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并明確了征收方式及各地區征收標準。該項資金在下發時,還將配套一部分地方資金,未來將主要用于解決鋼鐵和煤炭行業大量職工下崗和再就業問題。
業內人士測算,如果按照財政部的文件,每年征收的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超400億。遲京東說,這一輪去產能,財政支持力度明顯加大,但估計還會存在不小缺口。這就需要利用更多的手段來消化。
但更多的手段是什么?遲京東說,我們期望能夠在土地使用方面給出更優惠的條件,或者通過兼并重組,進行資產經營,從而把資產盤活。這些政策呼吁,行業協會已經向有關部門反映了。
還有呆壞賬的問題。迄今為止,外界尚無法估計依附在1-1.5億噸鋼鐵產能上的負債規模,以及其背后可能蘊藏的局部風險。業內人士說,如果按照,10億噸鋼鐵產能負債3萬億,粗略測算1億~1.5億噸產能的負債規模至少應該3000億-4500億元。
參與《關于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起草討論的人士說,央行和銀監會將會起草一份關于處理呆壞賬的文件,但可以肯定,不可能所有的企業都做呆壞賬核銷。這樣以后就企業沒法搞了。呆壞賬核銷政策,重點還是會考慮國有企業,因為他們歷史上承擔了很多的社會責任,國企畢竟有國企的特殊歷史背景和屬性。
但也許,改革要面對的形勢并沒有預估的那樣嚴峻。
雖然這場艱巨的供給側改革即將在2016年開啟,但實際上,就鋼鐵行業本身而言,去產能周期在2015年已經登場。中國聯合鋼鐵網提供的數據顯示:不完全統計,2015年全年中國鋼鐵行業停產產能達6725萬噸,其中整廠或某個生產基地全部停產的為5325萬噸,部分停產為1400萬噸。全停的企業有30多家,涉及到的企業類型大多是民營鋼廠,中型或小型的民營鋼鐵企業,其中基本上絕大部分都是小型民營鋼鐵企業。
不過,中國聯合鋼鐵網總編胡艷萍說,現有停產產能不完全等于去產能,中國鋼鐵去產能周期會相對漫長,去產能過程會有所反復,比較痛苦。因為中國目前國有和民營鋼企約各占一半,這是體制問題;還有中央與地方博弈;鋼鐵行業本身的重資產性質決定了去產能成本會很高。
行業部門也如此認為。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遲京東說,不能說一些鋼廠目前停產就是實現了去產能,只有2015年停產的產能真正實現徹底停產,永遠不會再恢復生產才能算是完成了1億~1.5億噸的鋼鐵去產能任務。
四
中國究竟為什么要對鋼鐵行業進行一場代價巨大、困難重重的去產能手術?
參與供給側改革相關文件討論的經濟學家說,出發點是為了解決兩個要素,一個是人,一個是錢。
這位經濟學家回憶說,當時決策部門討論供給側改革文件時曾認為,產能過剩行業存在不少“僵尸企業”,“僵尸企業”現象尤以國企為甚,它們早已負債累累,虧損經營,本來在就應該被市場淘汰掉,但卻繼續浪費國家財政資源、信貸資源,并用這些資源來養活職工。從經濟學角度看,這是巨大的資源浪費。因此去產能,就是讓這樣的“僵尸企業”徹底死掉,把人力資源和財政金融資源解放出來。
編輯: 李曉佳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