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1-10-18 10:38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谷林
與此同時,原先規劃為十廠水源地的北京密云水庫自1999開始,北京經歷連年干旱,加上河北省地區的截流,密云水庫庫存大減,長期維持低水位。密云水庫對于北京市,是唯一可長期取用的水源。如果十廠建成之后,密云水庫蓄水量嚴重不足,不能大量取水,將很可能導致第十水廠供水量遠低于或取或付水量。(據媒體報道,2016年8月6日,密云水庫蓄水量11年來首次突破12億立方米。2017年11月19日,密云水庫蓄水量自2000年以來首次達到20億立方米。截至2021年8月24日,北京密云水庫蓄水量約達到33.71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
2002年,金州集團旗下太平洋水處理工程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解德泉被調回北京,帶領設計團隊參與十廠項目,見證了當時十廠水源缺水的困境。他介紹,按照之前規劃,十廠每年需要從密云水庫取水1.5億噸到2億噸。根據媒體報道,截至2004年6月初,北京密云水庫庫存約為七億立方米,比儲水歷史最高量30多億立方米相去甚遠。當時真正能夠正常供水量僅一億左右,其余六億多是死庫容。在那樣的情況下,十廠從密云水庫的取水計劃幾乎不可能實施。
用水量劇烈下降和水源不足,讓要不要和能不能順利建廠,變成一個新的問題。
金永祥介紹,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建廠,無疑是一種浪費,對政府方具有一些風險。不繼續建廠,外方肯定不愿意,不僅僅是安菱聯合體,當年其他參與競標的外方企業也可能提出索賠。所以,除非項目公司有能力完成融資,北京市政府不會愿意為完成融資提供額外支持。
而與此同時,2004年3月,北京首都機場擴建工程開工,占用了部分十廠輸水管道的建設用地,輸水管道工程遲遲無法開工。
面對這諸多變故和延遲,以及對項目順利實現的擔憂,安菱聯合體等不下去了。2004年7月,它們正式要求終止項目,并向北京市政府索要2000萬美元的違約金。
作為北京市政基礎設施改革的第一個國際招標BOT項目,項目終止不僅會給北京市政府帶來一系列法律風險,也會對北京的國際形象產生負面影響,同時考慮到未來十廠建設的必要性,北京市政府希望能找到一種更合適的方法將項目繼續推進下去。
這時,金州控股集團(下文簡稱“金州集團”或“金州”)挺身而出。
金州集團是美籍華人蔣超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創辦的外資企業,最初的業務以外國政府貸款項目為核心,兼做設備代理。不同于蘇伊士、威立雅等傳統外資公司,金州集團從性質上來說,更像是具有外資包裝的民營企業,在當時的國內政策下左右逢源。20世紀末,金州集團開始業務轉型,逐步發展成中國水務行業有影響力的工程公司之一。1999年,金州集團參與了中國第一例經國家計委批準的供水BOT項目——成都第六水廠項目,并為該項目提供輸水管道工程總包服務。同年,以其豐富的設備經驗和工程優勢,金州集團被安菱水務聘為項目總顧問,也成為十廠項目的指定分包商。
從1999年開始,金州集團就一直很關注和看好十廠項目。作為總顧問,金州集團親歷了項目的所有過程。不管在變故前,還是在變故發生后,金州集團都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協調和推動作用。
憑借著早期對接外國投資中國項目的經驗,在工程和設備領域的探索與積累,以及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在安菱聯合體決定退出時,蔣超決定抓住這個時機接手項目,以帶領金州集團實現從貿易走向工程又走向投資的跨越。
作為安菱聯合體和政府溝通的橋梁,金州集團積極斡旋,最終說服外方接手該項目——金州承擔相應的賠償,將項目繼續下去。
03 北控-金州聯合體接手 十廠項目或續寫傳奇
2005年,金州集團尋找到具有北京政府背景的北京控股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北京控股”)作為合作伙伴共同接手十廠。雙方組建了聯合體,開始和北京市政府進行談判。當時北京政府安排法制辦牽頭,相關單位一起參與,談判雙方簽署了備忘錄。
金永祥介紹,2004年時值歐盟正式東擴。安菱聯合體的退出,在項目諸多變化之外,也有企業自己想回防歐洲的考慮。而且,按照之前的協議,安菱聯合體也沒有如約完成項目的融資責任。這讓北京市政府在規則上占了優勢,可進可退。
事實上,在復雜的公共服務市場化中,類似的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博弈情況并不鮮見。根據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的介紹,項目背景的變化往往導致雙方的合作無法按照招投標書或協議繼續順利履行下去。在拖延的過程中,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資本都會由于各自的原因在協議執行方面形成一些瑕疵,而在雙方的協議中,因為政府總體占據優勢,社會資本獲得額外賠償的案例較少,一拍兩散已經是不錯的結局。
具體到十廠項目,經過多輪磋商與博弈,2006年,安菱聯合體最終同意將2000萬美元的賠償款降至600萬美元,并以股權轉讓款的方式支付,算作前期的投資補償等。
2006年12月20日,項目重組交割簽約儀式舉行,北控-金州聯合體正式成為十廠的股東。
2007年8月2日,北控-金州聯合體與北京市政府正式簽訂項目的特許經營協議,十廠采用BOT方式,特許經營期為23年,由北控-金州聯合體進行項目的融資、投資、設計、建設、擁有、運營和維護,其中建設期3年。
至此,持續了近十年的項目招投標階段算是告一段落,十廠貌似開始步入實施的正軌。但由于這個特許經營協議本質上相當于當年招標的延續,為補辦程序,當時項目很多邊界條件無法確定,水價無法核算,水價只能暫定為中標時的1.39元,沒做調整。
此時,項目的牽頭方由北京市政管委變更為北京市水務局。為了更好地統籌與管控北京供水服務,北京市水務局希望引入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公司(下文簡稱“北京自來水集團”)加入項目。而北京自來水集團當時也有自己的想法。
張彌是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派駐參與十廠項目的企業代表之一。為了掌握建設全過程,2008年年初,北京自來水集團安排她參與建設前期工作。2010年5月,北京自來水集團正式進入十廠項目后,張彌成為安菱公司副總經理。
編輯: 李丹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