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1-08-16 13:40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全新麗
如果我們能跳出“國企、民企;上市、沒上市”等固有思維看中國的環境產業,用“這個企業有沒有創新、有沒有夢想和使命感、有沒有為社會為客戶創造真正的價值”來衡量環境公司,我覺得中國的環境公司可能只有兩種:一種是消失了也沒人在乎的,一種是消失了大家會難過的。
相關閱讀:
二三十年的產業發展歷史,有許多公司甚至都沒趕上由環保改名為環境就死掉了,有的公司雖然運氣不錯,還上市了,結果最終還是退市了、消失了?!叭斯逃幸凰? 或重于泰山, 或輕于鴻毛”,企業也一樣,消失的那些,有的讓人長久懷念,有的很快就被徹底遺忘。
有很多還存在著的公司,就僅僅是存在,面目模糊,也沒有什么夢想和使命感,哪怕它已經上市,市值很高,也并不能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這種公司如果有一天消失,大家也會覺得無所謂。
只有給行業帶來過正面影響,在技術、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創新,還有能力輸出過價值觀的環境公司及其企業家更受人尊敬。
環境產業誕生看起來是因為國家開始重視污染治理,但政策只是一個契機,環境產業的真正出現是因為企業家的行動(早期當然更多是民營企業家),從工業廢水治理開始,到市政污水、垃圾焚燒,再到各個細分市場,也許其中不少又正在回到工業廢水,其增長都由企業家的行動決定,而不是先有了這個市場增長,才決定了企業家做什么。
環境產業的企業家是在一片荒謬和虛無之中(作為一種成本項,環保一直是全社會排在隊尾的行業,不管名聲怎樣),聚集起團隊,克服掉阻力,創造人間奇跡的那種人。他們看起來深受政策制約,做企業的過程很坎坷,與其他產業相比,幾十年的發展也沒出現多少個大公司,但就像不斷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他們是產業之根本,是環境質量改善之根本。
可以說,一個真正有價值的環境公司,是由企業家帶領的充滿創新性的公司,這創新可能是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也可能只是一些細節上的微創新。
創新在環境行業里尤其不易,所以更值得贊揚。因為我們中國文化對失敗極其不寬容,所以評判一個環境企業好壞,也經常是從有沒有賺錢,有沒有上市,有沒有市值上百億過千億這個角度。我們判斷環境企業,乃至判斷一個人的標準,還是成王敗寇,而不是其有沒有真正創造價值。
如果一個環境公司市值上千億(當然目前并沒有,前兩年媒體還在意淫首家千億市值的環境公司會是哪家),不管它的項目有沒有真的造福當地百姓,改善一方環境質量,它有沒有創新并為行業發展貢獻力量,只要它賺了很多錢,只要它能上市,在我們的話語體系里,它就是一個成功的環境企業。
我們每個人都很崇拜成功,如果一位環境企業家的企業失敗了,或者沒能上市,市值沒能過百億,就會被另眼相看。其實一個人的變化不會那么大,但是公司上市了,市值過百億了,大家就覺得這個人不一樣了。我們每個人都愿意聆聽成功者的聲音,大概是因為很害怕自己會失敗。
但創新就意味著失敗率特別高,失敗是必然,成功是偶然。今天成功的環境企業,比如行業排名前十的公司或者很多個細分領域的龍頭,其背后有許多個跟它一樣的公司,甚至比它更努力、更優秀,但是運氣不好,失敗了。同樣做一件創新的事情,但因為它失敗了,很多人就覺得它不行,它的企業家不行。所以,因為創新失敗率很高,到處存在無形壓力,導致很多環境企業的領導不愿意去做真正的創新。只有那些有著使命感的環境企業家,才會主動、積極地去“發現新材料、開辟新市場、設計出新的組織形式,打破原來的均衡,創造新的潛在均衡點。”而有一些環境公司,它們完全不會為了創新去冒險。
大的環境公司也一樣恐懼失敗,難以提出新模式、新產品。一些所謂的環境產業大公司就像小孩子,因為營養很好,也可以長到一米八,有成年人的體格和實力,但是它的心智可能還是一個七八歲小孩的水平。它們當然也不可能有什么夢想、有什么創新性和創造力,那還如何指望我們環境行業里的這些大公司輸出什么像樣的價值觀呢?
我覺得這些公司應該聽聽下面視頻里的演講,好好想想自己公司存在的意義。(相關閱讀:王天義:勇敢地走出舒適區 環境產業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雖然我們嘴巴上喜歡講創新,但創新一旦出來,我們對它進行價值判斷的時候,對少數派的不寬容,對從眾心理的需求,也會有意無意壓制創新。一個人在環境產業搞出一個新東西,大家都會不理解,好點的話叫他狂人,不好的話會罵他是瘋子,是騙子。他一旦把原來大家罵的一件事做成了,把企業做得成百億了,于是到處有人給他樹碑立傳,把他捧成神。
桑德的文一波在1999年提出“中華碧水計劃”,用BOT模式解決市政污水處理問題。這一模式迎合了地方政府的需求:不用出資,也能解決城市的棘手問題。
當年他撰寫《改變環保產業的生存模式》一文,文中提到“但是如果改變一種模式,情況可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就市政污水與垃圾而言,如果由國家出臺征收排水、垃圾排放費法規,將所有污水廠與垃圾處理廠的建設與運行權委托給具有相應資金和技術實力的企業,由企業負責籌資建設與運行,企業通過收費收回投資,通過這種模式,將我國城市污水與垃圾的治理率可以從目前的實際不足6%和2%,在5年內分別達到50%和30%水平?!?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