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9-12-09 15:51
來源: 中國固廢網
作者: 左健
市政當局在不斷完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的同時,也利用該系統處理各種工業固廢,但由于技術、財政和運營等方面的體制尚不健全,導致各種問題,需要更完善的體制。
圖4 第五清掃工場
1958 年在東京建成,擁有六臺大型焚化爐,廚余等含水率高的垃圾在焚燒前進行干燥處理,焚燒灰采用帶式輸送機搬出,利用余熱為周邊地域提供熱水供應服務
圖5 垃圾收運車的試導入
公害問題和生活環境保全的時代
3.高度成長期(1960年代-1970年代)
當時國情:
1)伴隨收入增加的垃圾量激增和工業廢棄物增加
隨著收入的增加、家電的迅速普及、超市和便利店的涌現而導致的銷售和消費方式的改變,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的經濟結構得以發展,城市垃圾“量”的增加和“質”的多樣化更加迅速。
另一方面,伴隨活躍的生產活動而產生的各種工業固廢,如污泥、合成樹脂廢料和廢油等,未經妥善處理即進入垃圾收運系統。
此外,隨著城市地區人口和企業的集中,城市開發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泥沙,磚瓦等),大多數城市將處理工作交由建設承包商,但由于部分承包商不擁有處分地因而出現了非法將垃圾傾倒在空地、道路和河床的現象。
針對以上工業固廢問題,《清掃法》所確立的市鎮村負責體制難以應對。
2)公害問題的顯著化
伴隨經濟高度成長的急速工業化過程中,工廠排出的有機汞和鎘等有害固廢引發公害,對周邊居民帶來嚴重的健康損害。
另外,塑料制品的使用越來越普及,并被大量廢棄。由于塑料難降解不能填埋還土,焚燒處理時高熱值會損傷爐體,而且,一些塑料在焚燒過程中會排放煙塵、酸性氣體等,成為造成空氣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原因之一。
解決措施:
1)建立廢棄物處理的基本制度
為了明確包含工業固廢在內的全部固廢的處理責任和處理標準,建立固廢處置的基本制度,1970年第64次臨時國會(俗稱:公害國會) 對《清掃法》進行了全面修訂,并頒布了《廢棄物處理及清掃法》(廢棄物處理法)。該法將廢棄物分為“工業廢棄物”和“一般廢棄物”兩類,一般廢棄物仍由市鎮村政府負責處理,工業廢棄物則由排放者承擔處理責任。
該法律還明確規定,廢棄物處理的管理不僅是為了解決公共衛生問題,同時也保全了生活環境。
2)公害對策的基本原則和有害物質的排出規制
1967年頒布了《公害對策基本法》,以推進綜合和統一的公害對策。該法規定,除了企業有責任防止因煙氣、污水和固廢等造成的污染外,中央政府有責任保全人民健康和生活環境,地方政府有責任防止公害,污染預防方面的責任,居民有責任協助公害防止對策的實施。
此外,為了保護人民健康和保全生活環境,在法規的實施細則中規定了污染物的大氣和水體排放控制標準。1968年,針對煙塵和酸性氣體排放,制定了《大氣污染防止法》;1970年,針對汞和鎘等的排放,制定了《水質污染防止法》。1971年,為全面促進和執行公害相關法律,日本設立了環境廳進行統一管理。
3)推進合規處理
為了應對廢棄物的增加和有害廢棄物(汞、鎘等工業廢棄物)的合規處理,日本對滿足一定標準的處理設施進行了推廣,以提高處理水平。具體包括,在《廢棄物處理法》的實施條例中,明確了一般廢棄物處理設施的建設標準(1971年),一般廢棄物和工業廢棄物的最終處置場的建設標準(1977)。對滿足標準的設施給予建設費用的補助,通過廢棄物處理設施國庫補助金制度,支持合規處理設施的建設。此外,通過培養具有廢棄物處理設施技術管理者資格和公害防止管理者資格的高端人才培養,確保處理設施得以妥善運營管理。通過這些措施,合規的優質處理設施遍布全國,提高了處理能力。
在垃圾收集過程中,地方政府從公害防止、焚燒效率和合理處理處置的視角,將垃圾分為如可燃垃圾、不燃物、塑料和橡膠等,推動垃圾的分類收集。
4)妥善的有害廢棄物填埋處理
1973年,《廢棄物處理法》在實施條例規定了有關有害重金屬(汞、鎘等)和有機污染物(PCB等)的有害廢棄物的判定標準。
1977年,為了針對廢棄物的性質安全地處置固廢,《廢棄物處理法》在實施條例中制定了填埋場的建設標準和維護管理標準,將工業廢棄物的最終填埋場劃分為遮斷型填埋場、管理型填埋場和安定型填埋場三種類型。
遮斷型填埋場具有阻斷有害廢棄物泄漏、雨水滲入和浸出液滲出的構造,可解決有害廢棄物的公害和環境污染問題。管理型填埋場具有防滲構造以及滲濾液收集和處理功能,除了有害廢棄物外,可應對會污染公共水域和地下水的廢棄物,以及會因產生填埋氣體、臭氣和害蟲而對生活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廢棄物。安定型填埋場不具有防滲構造和滲濾液收集和處理功能,主要應對廢塑料、玻璃和陶瓷等不太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廢棄物。
循環型社會構建的時代
4.高增長期至泡沫期(1980年代—1990年代前半)
當時國情:
1)泡沫經濟導致廢棄物在質和量兩方面的問題擴大
由于泡沫經濟(1980年代后半至1990年代前半),由于消費增加和生產活動的進一步擴大,廢棄物排放量繼續增加。
此外,大型家電制品等妥善處理困難的廢棄物的出現,以及容器和包裝的廣泛使用,廢棄物的種類更加多樣化。塑料瓶也正是在此期間開始普及。
2)最終填埋場的不足和緊迫
由于廢棄物的迅速增加,未焚燒處理的可燃垃圾被直接送入填埋場進行處置,導致既有填埋場的殘余容量和殘余年數減少。
編輯: 趙凡